|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廖毅
说起“枕边书”,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言情小说,是闲适小品,是生活常识。但我说的这本不是,它是一本名叫《创作力断想》的文艺随笔。
这本出版于1987年的书籍,开本小小的,小到可以随身揣在衣兜里。总共也只有287页,比起一些动辄数百页、上千页的“大部头”作品,确实是小。价格也超便宜,每本1.60元,符合那个时代多数人的消费水平。
印象中,我是在1998年前后与这本书结缘的,却想不起具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得到的。那时我刚到温州“打工锻炼”近两年,业余时间小打小闹写点文学作品,对指导写作方面的书籍抱有极大兴趣。不期然间得到这本书,如获至宝,从此形影相随!
我为什么会对这么一本书情有独钟?首先主要是内容上很对胃口。它通过鲁迅、茅盾、托尔斯泰、果戈里、莫泊桑、巴尔扎克等中外文学大师们的创作实践与体会,系统阐述了文学艺术“创作力”的形成。使人从中明白,作家旺盛的创作力,离不开深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内省力。
观察力,顾名思义,是对社会、事物的观察能力。这是了解生活、积累素材的必要手段。内省力呢?则是作家内心的体验与升华,是一种“自我观察”的能力。托尔斯泰说:“艺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表现和揭示人的灵魂的真实。艺术好比显微镜,艺术家拿了它对准自己心灵的秘密,并进而把那些人人莫不皆然的秘密搬出来示众。”这是对作家“内省力”的很好诠释。为什么有的人观察能力很强,也能把观察到的事物详实、生动地记录下来,却写不出打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来?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内省力”。学生时代听老师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总是一知半解,现在明白,“源于生活”主要靠“观察力”,“高于生活”更多的要靠“内省力”。而这些,正是我这样的普通作者所缺乏的,因而是必须“补课”的。
表达上的独具一格,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重要原因。它本质上讲的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题材、角度、构思、风格、语言等,但它不是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不是从论点到论据、再到论证那样“严丝合缝”的论述。而是采用断想式的散文形式娓娓道来,文笔清新幽默,观点新颖独到,使人在轻松阅读中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感知。这对我这样并不专业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却又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该书一开篇便说:“创作力对于作家是神秘的命运之神。哪个作家不祈愿文运长久,福星高照呢?但是,创作力像个难以捉摸的情人,一时翩然而至,情深意长;一时悄然离去,无影无踪。而作家却像个痴情的郎君,自以为永久占有着爱情,以为创作力永远属于自己,往往容易自我陶醉而缺乏清醒的认识……”这样的表述,怎不叫人一看就想一睹为快!
当然,喜欢它的理由,不止这些。书中那些大师们对待生活、对待文学艺术的态度,尤其是他们面对人生逆境表现出来的超然智慧和坚定意志,同样令人钦佩。如该书推介语所说,“它不仅有助于写作实践和提高文学艺术鉴赏能力,还能使您悟出某些人生的真谛。”
因而,我对这本书,很多时候不光是当“知识书”来读的,也是当“励志书”来读的。因为常读常新,所以百读不厌!
可就是这么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在温州陪伴我十一年,在上海跟随我三四年之后,在从上海转到杭州工作不久,不知怎么就“走失”了。离开它的日子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却从没淡出我的记忆。而且时间越久,越发想念起它的种种好来。于是,搜遍网上书店,以原价近30倍的价格淘到一本八成新的书。尽管封面看上去有些老旧,内页个别字句墨迹淡得看不清笔画,有些页码还有重复、错装的情况(疑为盗版),但整体上不影响阅读。
就像失而复得的爱情,我对新买的这本书百倍珍惜,呵护有加。为避免让它再次“走失”,索性把它放置在床头的固定位置,再不带出家门,真正成了一本不离不弃、随想随翻的“枕边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