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河南人的楷模
打工仔徐子雨为家乡儿童播下幸福雨
文/杨保川
2002年9月3日,这个普通的日子,对于生活在河南省长垣县黄河滩上的张庄、牛庄和毛庄的数百名儿童来说是一个做梦也难得的喜日子,因为他们终于有了一所渴望以久的花园式按北京市标准建造的美丽、漂亮、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子雨中心小学。
这一天,秋高气爽,金灿灿的太阳,暖暖地照在古老无际的青黄交织的黄河滩上,也为刚刚落成的子雨中心小学镀上了一层亮闪闪的金光。
此刻,在子雨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锣鼓喧天。
长垣县县委书记刘森、县长孙国富抬着“造福桑梓”的牌匾兴冲冲地走来了,三村五里的乡亲们也争先恐后地赶来庆贺,而操场上数千名花多一般可爱的少年儿童,像一只只欢乐的鸽子,团团围着为建造这所现代化的小学而捐资150万元立下汗马功劳的打工仔徐子雨说者、笑着、欢呼着,有的还激动地抹着晶莹的眼泪,因为从此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教室里的屋顶像筛子一样地掉土漏雨,再也不用担心教室的屋顶说不定哪一天会突然塌落下来……
而此时,望着数千名儿童,那一双双天真、渴求、欢乐的眼睛,刚刚从北京国家大剧院重点工地上连夜千里迢迢赶回来参加子雨中心小学落成剪彩仪式的现任河南省新蒲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北京分公司经理徐子雨来说更是心潮澎湃、心绪万千。在这花一般欢乐的海洋里还未进家门的他,旅途的劳累一扫而光。他那一双饱经沧桑的眼睛噙满着激动的串串泪花……
他弯下腰与孩子们握手、拥抱、亲吻、叮嘱,千言万语道不完,他与他们——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紧紧地融为了一体……
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为子雨中心小学树碑题词:“致富思源捐资助教,泽被故里百年树人”。
2002年9月15日,河南省长垣县、县政府等联合发出向河南省新蒲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北京分公司经理徐子雨学习的倡议:
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徐子雨“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学习他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拚搏意识;学习他热爱家乡,关心教育,捐资助学的奉献精神……”
徐子雨一个普通平凡而又倔强的中原男儿,从一个毫无身份地位的打工仔,一个整天与钢筋、水泥,灰尘相伴的泥瓦匠,却经过十多年的闯荡、磨练和风雨的洗礼,终成大器,一步步变成了一个领导着4000多人的实业家,他成功了,他富有了,他让人刮目相看了。但,徐子雨没有自己享受,他的家人和母亲依旧住在黄河滩上的那座低矮简陋且到处漏雨的老屋里,他不吸烟,不动酒,没有一件名牌的衣裳……因为子雨的那颗炽热的心,一直系着黄河滩上还尚未富裕的家乡和家乡的父老兄弟姐妹,他的心、他的梦还一直牵挂家乡数百名还在危旧教室里苦苦读书的娃娃们……
家乡、孩子、危房、知识、未来、祖国、希望……这些毫不相干的词汇,一直都在子雨的心中交织着,变幻着,令他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甚至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和跋涉、拚搏的动力。
1995年刚刚在京城建筑业立足的徐子雨,事业上,还处在千头万绪的节骨眼上,他就毅然地把自己的第一笔血汗钱3.5万元,为家乡素不相识的娃娃们添置了一张张崭新的桌椅、一本本图书和教具仪器等……子雨深有感触地说“不能苦了孩子,苦了孩子就苦了未来,只要孩子们都出息了,咱的家乡,咱的祖国,才有奔头,才有希望啊!”要想富,先修路。1998年,徐子雨又无偿捐资15万元,为家乡修建了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从此不再泥泞坑凹中,艰辛地跋涉……
2000年,徐子雨又捐资8万多元,为家乡整修了老化破损的一条条农电,为百姓们送去了光明,使大片的农田得到了及时浇灌……
2002年,徐子雨又毫不犹豫捐资150万元的经过大半年紧张施工的子雨中心小学终于拔地而起,辉煌矗立在古老的黄河滩上,了却了他为之奋斗了十多年的心愿。子雨中心小学,占地11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14个班级,并附有微机室、会议室、图书室、仪器室、少先队活动室。校园内全部硬化,花草如茵,清洁美丽。一个打工仔捐资建校,这在河南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份。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打工仔徐子雨无愧是河南人的楷模和骄傲,无愧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和带头人。早在子雨中心小学动工兴建的时候,有关他的捐资百万建校的报道就相继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等京城数十家报刊媒体上刊登,并在他所配合施工的城建二公司的海商、国家大剧院等工地引起了上万名外埠民工的强烈反响。子雨的名字和故事,在京城、在河南、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伴着黄河的浪花和涛声、伴着工地瓦刀、锤子、吊车的交响而广为流传……
有人说:子雨是傻子。
有人说:子雨为出名。
……
面对着各式各样的议论,让我们循寻着子雨十多年打工的艰辛历程和足迹,走进黄河哺育的铮铮男儿的内心世界,找寻他金子般闪光的心灵,和他感人义举的背后的故事。
黄河滩上,枯草瑟瑟。“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年代,黄河滩上的张庄更是贫困交加,而对于幼年丧父的子雨来说是在贫困交加上又雪上加霜。为了照顾多病的母亲,撑起那个苦难的家,过早成熟的小子雨一边刻苦读书,一边帮助母亲到集市上起早贪黑地卖些字画为生,风里雨里,他不但能够帮助母亲养家糊口,而且也从那些一幅幅字画间悟出了知识文化的底蕴和志向。1983年,高中毕业的子雨忍痛搁学务农了,他不想把过于沉重的生活重轭再压在母亲佝偻的脊背上,他恋恋不舍地收起书本,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那时,他就暗暗地想:如果有一天,他出息了,一定要让家乡变个模样……
心高志远的徐子雨没有像他的父辈们一样安心于土里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稳日子,爱闯敢练、血气方刚的徐子雨把目标瞄准了北京。为了年迈的母亲,为了生存,也为了见见世面……1984年,徐子雨扛着铺盖卷儿,拎着砌墙用的一把瓦刀,以一个泥瓦匠的身份,头也不回地第一次来到了他陌生的五彩缤纷的京城,开始了他的漫长且艰辛的打工生活。
搬砖、抬水泥、绑钢筋……第一次走上脚手架的徐子雨心突突地跳、两腿不停地颤抖,站在高高的窄窄的晃悠悠的脚手架上,他吓得不敢挪步,不敢往下面看。那情景,至今都让他难以释怀。
没有退路!
北京,不相信眼泪!
只有一次次地在窄窄的晃悠悠的脚手架上攀沿、磨砺,没有退路,不容选择。
然而,倔强的子雨没有流泪,没有打退堂鼓,没有回头重蹈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覆辙。从此,在乡村与城市的边缘,在这处处遭人白眼、看似要饭和叫花子的队伍中,徐子雨练就了一身泥瓦匠砌、绑、抹样样精通的硬功夫。
那阵子,每天走下脚手架,京城已是万家灯火,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而躺在工棚里的徐子雨却彻夜难眠,他深知北京不相信眼泪,竞争的战场没有人怜惜和同情弱者;泪水,没有价值,黄河的儿子,心中燃烧的永远是澎湃。
渐渐地徐子雨悟出个道理来,一个没文化、不懂技术,只会挣苦力钱的打工仔只能混个温饱,永远是一个没有地位、让人看不起的“叫花子”。
不能只图混个肚饱。浑身感觉像散了架似的徐子雨一挺身坐了起来,他握紧胀痛的拳头,大喝一声:“学!”
这一声喊,把几个泥瓦匠兄弟惊醒了,他们纷纷围着子雨,睡眼惺惺地问:“子雨哥,睡惊着了?”
子雨笑笑,搂住兄弟们热乎而结实的臂膀,斩钉截铁地说:“要学!”
“学什么?”工友们似懂非懂。
徐子雨望着憨厚、朴实、只知道凭力气吃饭的兄弟们,豪气地说:“别看我们现在这一身叫花子的装束,这满屋子呛人的臭脚丫子味,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跟着我吃好、穿好、住好,脱离苦力型,像个正规军。民工队要成管理者、股份者,才能在京城站住脚跟儿。”
“别异想天开,嘿嘿嘿,天亮喽,你还不是跟我一样爬架子、砌砖……睡吧。”一个工友打断了他的话。
北京的天亮了,子雨的眼睛也跟着亮了。
从“练”苦力到学技术、学本领,是徐子雨打工生涯的质的飞跃。
万丈高楼平地起。
那几年,劳累一天的徐子雨,把从牙缝里节省下来的钱,全部买来了一本本枯燥的建筑知识书籍,从绘图、设计、预算、施工基础知识,一点点“啃”,一门门地学起。此外,他还报考参加了北京市建工学院的函授学习。几经拼搏苦读,终成正果,1992年,徐子雨又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有了知识作后盾的徐子雨,心宽眼阔,练就一身在建筑行当摸爬滚打的硬功夫。1987年,徐子雨从一个泥瓦匠,成为一只民工的领头羊。他带领着只有50人的小队伍,雄心勃勃地挺进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小试牛刀。不久,这支训练有素、管理严密、出手漂亮的小队伍就令同行和甲方刮目相看了。
为了巩固初步所取得的成绩,深谙知识技术就是打开市场钥匙的徐子雨,没有得过且过,一门心思赚钱。此时,已成为工程师,拥有建设部一级项目经理资质的他,把所挣来的钱,完全用于员工的智力投资上,他的目标是: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管理过硬、出手成优、叫响京城的河南建筑铁军。为此,他一边抓好手头的工程质量、进度,一边周密制定实施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计划,就像他当年自学成材一样,坚持自培与代培相结合、长短期培训与学校、现场培训相结合,以及业务培训、政治培训与多工种的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建楼育人,先后送去百余人到大专院校深造,培养六大工种3000余人,特种工150人、十大管理员400多人分别取得了各类岗位操作证书。他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培训,就是明天的市场,后天的效益。”
正是他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科技带队的方针,才练就了一支作风硬,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取胜在哪里的施工铁军。如今的徐子雨已拥有了4000多人的高素质队伍,形成了以绑扎钢筋为龙头、以浇注砼为龙尾的各工序紧密衔接的多工种交叉作业流水线。有了技术的金刚钻,就敢去揽瓷器活。从1987年算起,徐子雨带领他的青年突击队先后参与建设了40多各大中型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竣工面积达上百万平方米,配合施工的工程,曾获“长城杯”奖5项,市优8项,国优鲁班奖2项,创北京市级文明安全工地16个,实现了工程质量栋栋成优、安全事故为零的骄人战绩。
徐子雨成功了!徐子雨干出了名堂。《北京青年报》曾以“民工干出了国有”为题的报道刊出后,以“铁纪律、严管理、硬质量”而成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指挥的徐子雨一夜之间名扬京城和河南建筑界。
1996年,徐子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多次被北京市总工会、团市委、北京市建委评为先进施工队长、先进个人、安全生产标兵、青年优秀指挥、青年突击能手、爱国立功标兵、十佳百优外来务工青年等,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大会,同时他被河南省评为优秀企业经理,他带领的青年突击队被树为青年突击队标杆。
从打工仔成长起来的实业家,最理解民工的苦、民工的心。
为了同甘共苦的民工兄弟们,他舍得花钱,敢于付出不光在精神上让他们富有,在生活上,子雨也处处关心体贴他们,在施工队当中,他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曾花几十万元给队员们统一购置被子、褥子、被罩、床单、毛巾、暖瓶、凉席、工作服,使他们彻底脱离了滚草帘、睡窝棚的陋习。每间队员宿舍的内务卫生,坚持“八统一、四一线”;在施工管理上,坚持四个必须: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带、胸别工号牌、身穿工作服;在组织上,他以班、排、连建制,上下班统一列队……此举,不但改变了昔日民工土里土气的形象,同时还引起了河南省军区各级首长的高度重视,他们组织到京召开现场会、观摩民工之家。为此,河南《新乡日报》专门刊发了一篇社论,徐子雨给了民工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准确地说,徐子雨今天依旧是个打工者,在京打工拼搏的十五、六年的日日夜夜和风风雨雨里,徐子雨一刻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远在河南的家乡和生活在黄河滩上的父老兄弟姐妹们,他更忘不了的是家乡那群天真、质朴、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他们身上,子雨找回了远逝的童年和童年苦涩的欢乐。所以,他忘不了那田园、那校舍、那可爱的孩子们,在心灵深处,他和他们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和浓浓亲情。
孩子们就是希望和未来。这是子雨常说的口头禅。关于捐资百万元建校一事,笔者曾询问过徐子雨。他感慨又平淡地说:“我不想说什么漂亮话儿,我不是什么英雄、也不想当个英雄,但,我自个认为自己算条汉子,至于为什么要给家乡建所学校呢?三言两语,很难说个明白。现在,我不稀罕名和钱,钱多了不用在个正地方那叫浪费,也体现不出钱的价值。钱,光自个享用,那就满足,做点有意义的事儿叫欢乐。为什么建校呢?我这些年打工的经历告诉我没知识文化寸步难行啊!再者,这些年俺河南人的形象,在各地方都有些那个,主要原因是素质问题,而素质问题又来源教育,这算是我下狠心建校的一个原因吧。其次,我在城建二公司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深受他们长期开展的“为京城增辉,为家乡增光”的“五增”活动的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且,我是在打工中入的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吗……这就是徐子雨——一个无私捐资百万元建校园的徐子雨,坦诚而直率。
通过和子雨家常式的采访,我们不难得知子雨为什么要捐资百万建学校的动机吧。
世界,本来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件事的答案有着多种的个中因由,何须去寻找,一个简单机械或人为拔高的理想答案。
何须问为什么?子雨的义举无庸质疑。
市场经济的时代不是情感的冬天,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真情依旧在人间蠕动和传递,让我们用爱心去相互接力,世界就会变成温暖而美好的人间。
子雨没有在他用心血、汗水和真情所建造的校园里流连和驻足,也没有用它去换取个一官半职,子雨依旧是普通的子雨,一个平凡的打工者。他依旧风风火火地奔波在京城,奔波在国家大剧院等各个火热的工地上。
子雨为他家乡的数百名素不相识的儿童播下了一场幸福雨,让我们在这感人的喜雨中等待一株株幼苗的破土而出吧!
愿这幸福雨,一场接一场,永远滋润和沐浴我们古老而文明的华夏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