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回复: 0

让演出票价回归合理区间

发表于 2023-5-18 16:26:2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让演出票价回归合理区间

连日来,营业性演出购票难、购票贵问题备受关注。歌手五月天的演唱会从“门票5秒售罄”到“跌价近万元”,票价如过山车般起伏,背后是被称为“黄牛党”的票贩子违法操纵价格,囤积居奇。

眼见“黄牛票”大幅跌价,网络舆论响起一片叫好声。但参考官方定价,最高一档原价1855元的演出票,在“黄牛”手里从18000元降到万元上下,如此“降价”不过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有限调节,“黄牛”倒票依然暴利,吃亏的仍是消费者。

哄抬票价现象并非一天两天,各路粉丝苦“黄牛”久矣。一面是掐点抢票不得,侥幸抢到后,分配座位也要纯看运气;一面是二级平台交易火热,“黄牛”或是堂而皇之使用软件抢票,或是大量囤积并高价售卖指定座位,甚至与主办方内外串联,通过“锁票”“分销”等方式牟取利润。粉丝花钱支持偶像是源于热爱,观众消费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服务,却被层层票贩抽成瓜分,心情自然好不起来。逐步复苏的消费意愿本应托举行业发展,而今“黄牛”倒票的存在,恰似肌体上长了“毒瘤”。

黄牛倒票,不只是商业投机,更要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营业演出管理条例》规定,伪造、变造、倒卖文艺演出票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文旅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要求票务经营单位向市场公开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也为“内部票”“预留票”敲响警钟。虽然有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作为后盾,但执行面临的难点仍在:“黄牛”隐身线上难觅其踪,“倒卖”和“代抢”界限模糊,主办方、票务、二道贩子和购买者之间的利益纠葛难以斩断,使得天价“黄牛票”屡禁不绝。

打击黄牛票,要从“票根”上发力,堵住“黄牛”牟利的口子。网络上呼吁演出实行实名购票的声音越来越高,有些主办方要求“人证照”合一,部分场次尝试“限时退票”,“票务电子化”“仅允许转赠一次”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强实名”的目的是加强购票渠道监控,压实门票结构比例,严管二级市场。同时也要完善售后机制,为正常的代买、转赠和退改需求留出空间,不能因打击“黄牛”而误伤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当前,演出市场爆火,文艺需求旺盛,出手整治“黄牛党”势在必行。今年4至6月,北京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打击非法倒票行为,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有网友透露“黄牛”仍顶风作案收集或假冒身份信息,伪造人脸、代人刷证。可以预料,打击“黄牛”倒票,探索票务新模式仍将是一个较长的博弈过程,让演出票价回归合理区间,还需多方协同发力。(默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