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回复: 0

把博物馆搬到美好生活中

发表于 2023-5-19 16:56: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把博物馆搬到美好生活中

把博物馆搬至“云端”,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五千年中华文明;博物馆免费或半价开放,更多文博爱好者实现了“博物馆自由”;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展陈上集中亮相,向公众展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与历史风韵……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博活动,呈上一道道“文化大餐”,人们从中感受文化魅力、聆听历史回声。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件珍贵文物如同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承载着文化血脉、厚重历史,总能让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感受文化的滋养和前行的力量。

博物馆具有巨大社会价值,博物馆的藏品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当前,“博物馆热”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逛博物馆”也成了一种生活风尚。不可忽视的是,博物馆的展馆面积、服务水平、开放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参观者的多元需求。相较于一些名馆、名展、名宝,仍有许多博物馆的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实地参观之外,如何创造更多替代性选择,对于扩大受众群体、保护文物安全,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探索样态多元的表现方式,把博物馆“搬”到群众生活之中。近年来,不少博物馆因应时代发展,推出融合科技与美感的数字艺术展,既能弥补部分观众无法亲临现场的遗憾,还能提供比现场更丰富的观感体验。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大批文博爱好者当起了“文物的嘴替”,或用年轻通俗的语言解构文博知识,或把专业内容融于生动的故事中。聚焦细分领域的小型博物馆也在不断涌现,青岛啤酒博物馆、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等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纷纷推出剧本游,让观众得以沉浸式了解文物古迹。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是静态的,但讲好文物背后生动可感的故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转换传递方式,可以让更多馆藏资源从方寸馆舍走向大千世界。

从吸引观众来,到主动“走出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展示文物价值、传承文化根脉,以文物之美赋能生活之美。随着表达的创新、技术的革新,让“馆”与“人”多路径、更便捷实现双向奔赴,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周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