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让“博物馆热”成为文化新风尚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我国博物馆也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挖掘阐释文物价值,让文物说话,讲好中国故事。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释放出文物藏品蕴涵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我们就能以文物为“桥梁”,让文化说话,讲好中国故事。江苏南通博物苑主题巡展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海南省博物馆利用地方优势,深度挖掘黄花梨、沉香的文化内涵,秉持“走出去、联合办、自己办”的办展思路,打造的彰显海南风物特色展览,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三苏祠,开展的“三苏家风进万家”巡展活动,都不断推动着文物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展览展示,不断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国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让历史说话,弘扬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是红色教科书、鲜活立体的红色基因库、精彩纷呈的红色大课堂,展示和述说着百年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充分运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让历史说话,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定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加挺立。中共一大纪念馆,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走上课堂,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的体验课堂,淮海战役纪念馆实施“革命精神进党课、党日活动进淮塔、红色故事进校园”的三进教育,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充分发挥了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说话,推动文明互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博物馆也成为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场所。长久以来,跨越国界的馆际合作办展,提升了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能力,也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近年来,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中国的博物馆与世界各国一些知名博物馆联合策展,让国人近距离看到远赴中国的精品文物,认识不一样的世界文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展览亮相在福建博物院,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6个省市约40家博物馆的300余件精品文物,解读世界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未来,我国博物院将持续深入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拓宽中国声音的音域,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如今,“博物馆热”成为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成为生活风尚,博物馆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我们当创造更多可知、可感、可触摸多维文化体验,推动文物资源与生产生活相融合,让文化遗产贴近大众,展现历史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钟吉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