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回复: 0

探索非遗带动就业增收新路径

发表于 2023-5-23 14:17: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探索非遗带动就业增收新路径

彩绳、丝线、挂饰配件、剪纸图案、纯色小块土布料……连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思平村小稔屯“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多张桌子一字排开,桌面上摆满了香囊制作材料,当地妇女一针一线认真绣制仫佬族剪纸特色香囊。这一传习馆已经成为促进村里妇女和老人就业增收的“微工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世世代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性和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然而现实中,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因传承人减少,或因影响力趋弱,逐步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紧迫而重要。

目前,非遗保护较为碎片化和市场化,一些非遗陷入消亡的境地。应该看到,大多数非遗是群体拥有的,如果没有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就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把着眼点放在社群环境的维护上,才能构建起坚实的非遗保护基础。

从一些地方的经验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环境,找到一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路径。如此才能实现从外部供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罗城仫佬山乡剪纸艺人罗华清在村里设立“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向乡亲们传授剪纸技艺,带领大家制作香囊、绣花鞋、衣帽、手提包等特色文创作品。此举在传承仫佬族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妇女和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罗华清的培训带动下,该村有100多人参加了技艺培训,60人参加了剪纸文创产品制作。从事仫佬族剪纸技艺的人,从1人发展到100人,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掌握和运用这门技艺。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这项非遗会有更广泛的群体基础和厚实的生存土壤。当传统技艺有了增收能力,成为技艺掌握者和传承者的致富手段,非遗保护就有了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557项。从已有的经验来看,非遗商业化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有效路径。但在市场化探索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因此,除了要加大政策扶持,还需要非遗传承人基于保护的初衷,向更多有兴趣和爱好的人传承技艺。针对特定群体开展普及与推广,走抱团发展模式,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让非物质文化在商业化进程中站稳脚根,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充分用好资金和政策,深挖非遗价值,激励更多非遗传承人带领乡亲学艺增收,非遗就会得到更好保护,也会更有生命力,从而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生机活力。(叶小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