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回复: 0

读懂群众评语的“潜台词”

发表于 2023-5-25 21:41: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读懂群众评语的“潜台词”

公共文化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供给内容还是配送形式,都以摆脱“单向”模式为目标,努力构建更加现代化、更富适应性、更加有弹性的整体格局。近年来,一些地区构建起群众“评单”机制,让群众对“菜单”合不合口味、够不够分量、有没有创意等进行评价。群众有了更多主意,是好事儿。但这应与一般的反馈机制形成显著差别,体现明显进步,需要服务提供者能看懂群众评语中的“潜台词”,理解群众主意,珍惜群众主动,培养群众主见,既让群众乐于参与服务建设,又能促使更大范围的服务升级优化,加深获得感,增强满意度。

群众“评单”,首先要看群众是不是真“评”,这可不是对现有“菜单”打钩与否那样简单,关键要看懂群众作为“用户”对服务的真实想法。公共文化服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通过群众“评单”,倾听群众声音,读懂群众意愿,着力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对等问题。从另一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要求服务供给与百姓期待之间的“逆差”大幅缩小。群众“评单”良性运转,有利于避免公共文化产品开发起点的南辕北辙,减少产品开发和配送过程中的“无用功”。

有了“评单”,还需要快“接单”、准“处理”,动态调整服务。群众“评单”是群众给予服务“菜单”的直接评价,带有情感倾向,也饱含对服务优化的期待,能不能得到回应,是影响“评单”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和服务供给方要看懂“评单”,还要敢于“接单”“回单”,对占内存、老闲置的过时产品“断舍离”,才有可能让群众意见真正“变现”,转化为“菜单”和服务优化动力。

一评一回,服务供需两端联络起来,感情深起来,关系近起来,温度就能热起来。从习惯于“点单”,到热衷于“评单”,群众“评单”可以说是群众自主自发、默认许可的“自我画像”过程。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要抓住契机,更好理解个体或群众的性格特质和行为习惯,更加接近群众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更快洞察群众文化发展趋势,以合理预估和预判指导更加精准的服务调整,指导资源流向,真正建立起供需动态平衡,进一步彰显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文关怀。

根据反馈上新后,还要让群众从心里愿意“买单”,为“菜单”点赞。随着“评单”数量的增加和“回单”速度的加快,供需适配的重要性更为显现,任何短板都可能被放大,改变的过程也是迎接挑战的过程。要赢得好口碑,需要的不仅仅是好态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好的服务质量。好服务和好内容能够让用户有所乐,还要有所思,进而有所为,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保持“长期主义”,树立长期思维,更关注价值生发和意义阐释,让群众浸润在良好、舒心的文化氛围之中,获得精神“增量”,升华精神境界。

未来,有必要将群众“评单”的经验深化下去、应用开来,着手解决固有难点、痛点。群众“评单”的根本价值是建立良性的交流反馈机制,是要通过对话而非指令达成共识。沟通得好、用得明白、懂得透彻,不仅有利于完善服务供给体系,更利于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基层治理的作用,甚至在更恰当的时机,另辟蹊径提供建设性的治理方案。(宾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