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回复: 0

提高扶贫车间抗风险能力

发表于 2023-5-25 22:03: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提高扶贫车间抗风险能力

很多企业兴办的扶贫车间成为农民家门口就业的重要平台。从其运营模式看,有的是由新注册成立的小微企业运营,有的是企业布局在农村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有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上的生产加工延伸。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都需要这样的经营主体和就业载体。

投资相对较少、技术含量不高、建设周期较短、有政策资金扶持,是扶贫车间的优势所在,但同样也是其短板。“小快灵”的特征往往意味着“小弱散”,导致扶贫车间抗风险能力不强、产业层级不高。服装鞋帽、手工编织、农产品初加工等是扶贫车间的主要业态,也决定了因订单的季节性和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竞争中容易遭遇“寒潮”,造成资源闲置。

从当前运行效果看,随着政策补贴动态调整,不少扶贫车间出现日子暂时难过的状况。作为经营主体,扶贫车间需要遵循市场规律,提高市场化水平,在乡村产业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只靠政策扶持过日子,迟早会被淘汰,不利于乡村产业长远发展和群众稳定就业。

一方面,要加强扶贫车间的县域布局统筹。村村建车间既不符合市场规律,也浪费政策资金。近几年,一些地方探索建立“微工厂合作社”“扶贫车间联合体”等形式,对扶贫车间进行模块式整合,推动链条式经营、抱团式发展,通过统一信息发布、接收订单、加工标准、原料供应和市场销售等环节,避免企业资源闲置。

另一方面,要加强村内产业资源统筹。不是所有乡村都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手工业,扶贫车间也不是拓宽家门口就业的唯一途径。实际上,有不少乡村农产品特色鲜明,只是缺少加工体系。要立足乡村产业实际和各类经营主体特点,推动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公司与扶贫车间资源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将扶贫车间建在特色产业链上,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壮大乡村产业。

此外,还需要加强劳务技能统筹。扶贫车间不能只看重短期就业、零散就业、低水平就业,而要真正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使其具备稳定就业能力,让扶贫车间真正成为就业帮扶车间。 (陈发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