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5|回复: 0

【助力写作】夸张的艺术感染力(五)

发表于 2023-5-29 08:54: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雄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1年06月08日   06 版)

  三、诗赋运用的夸张,追求激昂舒缓的韵律美

  《红楼梦》里的诗歌辞赋,因其数量之大、形式之多、艺术性之高,成为《红楼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浓缩了的精华。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这个章回里,诗词曲赋占了大量的篇幅。曹雪芹通过仙境、梦境、神话故事的相互交织,人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光交错,以诗词曲赋来暗示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虚虚实实,亦幻亦真,充满了梦幻般的夸张艺术色彩。

  1.扩大或缩小的夸张

  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对事物形状、性质等进行夸大表达。缩小夸张,则与其相反,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

  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中的诗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表面写花,实则写人。“一抔净土”,即一捧之土。这里表达的何止是一捧之土?分明是广袤大地。曹雪芹用数字“一”,表达缩小夸张,蕴藏着巨大的张力。

  有些诗运用了夸张手法,读诗见人,突出了人物形象。第二十八回,薛蟠生日时与贾宝玉等人行酒令,薛蟠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用“一个”“两个”类似的缩小夸张,在形容薛蟠无知的同时,也活跃了场景和气氛。

  2.幻想中的夸张表达

  借助幻想和想象,与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加深对某些特征的认识,写出强烈的心理感受和心情激荡,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回,《警幻仙姑赋》:“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这就是贾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姑的形象。曹雪芹采取夸张手法,幻想化地描绘了警幻仙姑的美貌。

  第七十回,大观园里建“桃花社”,众姐妹填柳絮词。同样是柳絮,黛玉看它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宝钗眼里的它却是“白玉堂前春解舞”。尽管都是幻想中的夸张,但也正是两个人的性格差异造成想象差异,都在借物咏怀,表露心声。

  3.比喻中的夸张表达

  新奇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是《红楼梦》诗赋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考宝玉和姑娘们作诗。黛玉题毕,见宝玉构思堪苦,便代题《杏帘在望》一首,其中就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一畦春韭,竟然夸张地比喻出“十里稻花”。以“绿”和“香”点化,神采顿生,寓意深远。

  第七十八回,晴雯死后,宝玉写下的诔文,毫不隐讳地抒发和倾注了对一个丫鬟的深沉的情感,并竭尽赞誉和溢美之词:“忆女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段诔文的大意是,黄金、美玉难以比喻其高贵;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姣美。诔文感情强烈,表达夸张。其强烈的悲剧感和幻灭感,既是宝玉对晴雯命运的悲悼,也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毫无疑问,《红楼梦》夸张艺术的运用,总是与主旨及特定的语境和谐一致。适应语境,揭示主旨,这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陈望道先生曾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诚然,夸张艺术的运用,应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过度和离奇。其情节要合情合理,其细节要真实可信,这样的夸张,就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反之,就不是夸张,是吹牛,其后果是没人相信,谈不上什么艺术,更无所谓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