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回复: 0

保护古籍,要向社会借力

发表于 2023-6-6 14:20: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保护古籍,要向社会借力

据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消息,近年来,我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但古籍保护仍存在修复赶不上老化速度的难题,大量古籍亟待抢救。

抢救古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据悉,目前全国现存古籍5000多万册(件),有1000多万册(件)亟待抢救性修复。待修复的古籍数量浩大,无论是修复人员数量还是修复速度,都严重不匹配,其背后所存在的专业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薪资待遇缺乏吸引力、工作前景局限性较大、高水平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亟待破解。

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其未整理古籍15万余册如果全部要完成修复的话,需要百余年,且前提是其他古籍不再继续遭到破坏。

待修复的古籍数量浩大,而修复人员数量与修复速度跟不上,是一个长期矛盾。由于古籍的修复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通常情况下似乎只能由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孤军奋战”。

然而,抢救古籍不能只靠专业人员发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心人焕发了对古籍的喜爱并愿意为古籍的修复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有感于此,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古籍保护要善于向社会借力。

保护古籍不只是将之修复保管好,更在于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古籍不能束之高阁,但鉴于古籍的“娇贵”特点,很难满足公众查阅的意愿。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困扰人们已久的古籍保护与利用矛盾已然有了突破性进展。

比如,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通过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推进,将更多原始书影转化为便于借阅的微缩胶卷、便于检索的电子数据库、便于理解的知识图谱等,让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

在这方面,社会力量无疑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社会力量与北京大学携手推出的“识典古籍”数字化平台,依托OCR(文字识别)、NLP(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助力中华典籍数字化整理,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目前,识典古籍平台已上线1100余部古籍,可谓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古籍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体两面的,需要在“好用”与“用好”上下足功夫,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到古籍保护与传承工作之中,共同守护中华文脉。(胡欣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