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回复: 0

打击网络伪公益,立规矩只是开始

发表于 2023-6-6 14:21: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打击网络伪公益,立规矩只是开始

针对有账号以“助农”“助困”“助残”“助老”为由编造不实场景、实施虚假公益等行为,某著名平台官方账号日前发布了关于公益内容治理的最新规范。

该新规要求“账号如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主体需持有相关资质并按照规定认证”“无资质的账号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平台发起慈善募捐,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电商销售等方式变相募捐”。另外,新规明确要求“公益类账号,不得进行直播打赏、电商销售等营利性行为”。这些规定不仅打中了伪公益的“七寸”,也以明确的规范要求确保了公益的纯粹性。

慈善公益体现社会的温度,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网民在互联网平台看到他人的困难,以个人微薄之力为他人纾难解困,这股“爱心流量”令人感动。但是,也有个别人利欲熏心,打着公益的旗号,钻空子、蹭流量、赚快钱,让人感到心寒。

2023年以来,诸如虚假摆拍这样的伪公益事件在互联网平台屡有发生。个别创作者利用虚假人设、情节、场景、道具等编造不实信息,凸显对立和冲突效果,引发社会关注,借此获取流量甚至变现。比如说,有账号摆拍发布“姐弟俩被抛弃靠捡垃圾讨生活”,还有账号在大凉山,通过给老人发现金的方式,摆拍悲惨生活并做“慈善”。

伪公益行为欺骗大众,消费爱心,突破了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应及时得到整治。平台有责任也有权利对此进行监管。

制定和完善规则是平台监管的前提。根据《慈善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该平台更新公益内容治理规范,明确提出了资质的门槛,将那些试图以公益之名变现敛财的账号“挡在门外”。对有资质的公益账号,平台也作出行为规范,尽量厘清公益和营销的边界,让公益的归公益,商业的归商业。

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夯实了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平台积极铲除“垃圾流量”,为公益保驾护航,体现了平台的社会责任心。如此新规来得及时,也应该成为行业的标杆,防止伪公益账号在各平台之间“打游击”。

当然,伪公益现象有其复杂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一些虚假信息也披上了更隐蔽的外衣。对伪公益的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治理,持续打出“组合拳”。(何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