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回复: 0

以课堂之载体,扬文化之菁华

发表于 2023-6-6 14:48: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以课堂之载体,扬文化之菁华

小学课堂上开设景泰蓝制作手工课,中学课堂开展中草药文化课,广州市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大胆探索,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取得成效。(6月5日《广州日报》)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作为涵养社会根基、铸就国家之魂的重要力量,文化之价值,非在于束之高阁、孤芳自赏,而在于有大师钻研、有弟子传承;在于赓续不断、历久弥新。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更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不少现实挑战。技艺失传、典籍“断档”、特色减弱、人才断层……传承优秀文化、赓续文脉精神是时代必修课。

莘莘校园,弦歌不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校园、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绝佳场所。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得到高度重视。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颁布,对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身为岭南文化中心地的广州,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务实进取、大胆探索。不少中小学校、幼儿园开设了篆刻、剪纸、中医药等特色课程,让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融入课堂,让“国学热”“非遗热”“民俗热”持续升温,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提供精神的滋养。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人终生受益。从两年前开始,越秀区文德路小学便引入了掐丝珐琅(景泰蓝)手工制作选修课,并邀请国家级景泰蓝非遗传承人讲授工艺背后的文化历史;番禺区金沙湾幼儿园,则开展了诵读、吟唱、表演等形式的古诗吟唱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文化如水,浸润无声,诸如此类的文化课程精心“烹制”,不仅授人以技艺,更授人以匠心。每一堂课程,每一位大师,都如同涓涓细流,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让学生们在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意趣的过程中,获得珍贵的精神滋养。

播下传承的种子。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必须见人见物见生活。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陈酿,而是社会生活里最鲜活的涌动,与我们所经历的生活、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正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而是要全方位“融入”。比如,大同中学开辟了大同岭南中草药园,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寻找、种植、制作各种岭南中草药。教室里的教与学,教室外的知信行,这些生动可感的“文化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在内心深处播下兴趣的种子,从小树立起广泛而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助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广州这座岭南文化中心地,经千年积淀,产物华天宝,不仅有“三雕一彩一绣”、粤剧粤曲粤语等民俗技艺,也有务实求真、开拓进取的岭南文化、观念和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活用课堂、贴近学生,拉近这些宝贵财富与年轻一辈之间的距离,才能让那些凝结着先辈智慧、承载着地域乡愁的传统技艺“火起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光辉、赓续着文化血脉的时间遗产“热起来”。(庹亚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