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回复: 0

用好“观念”钥匙,缓解高考焦虑

发表于 2023-6-8 14:59: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用好“观念”钥匙,缓解高考焦虑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的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尤其是考生和家长。记得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年,似乎并没有现在这么大范围的紧张气氛,考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各界,心态普遍比较平稳。那时,高招录取人数少,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说法,但高考前后,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没有表现出多少特别和特殊。

令人不解的是,近年来,高招录取比例不断提高,而围绕高考的焦虑情绪不降反升。原因当然是复杂的,其中择业观念引起的焦虑尤其应该引起重视,由此引发的另一种现象同样令人担忧,那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而很多职业技术类高校及专业招生不能满员、一些行业企业不时出现人才的结构性短缺。

实际上,多年来,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有关方面,为高考高招做了大量工作,但似乎都无法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焦灼。不说学生,就说家长,讲起孩子的学习和高考备战大多一肚子苦水,谁也无法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家孩子即将和必将面临的高考。

笔者认为,有高考焦虑的人群比例不算太高,但因人口基数大、适龄考生多,绝对数字庞大,他们的焦虑被多种原因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放大、叠加、混合、发酵,因而牢牢占据了“舆论场”,成为多数人的焦虑。

凡事,人如果在观念上有了偏差,则心态难以摆正;心态没摆正,则在面临选择时难以从实际出发。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极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党领导下的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全社会”的号召和要求。

一定要深刻理解并全面领会到,科学的人才观是最具根本性的观念,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人才观科学与否,决定着成才观、教育观是否科学,进而决定着就业观是否科学、择业时是否理性。科学的人才观,涵盖十分广泛,內涵非常丰富。简言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需要人才,需要各种各类的人才;只要肯于学习、勤于实践,且教之以法、教之有法,人人皆可成才。进而言之,只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就算人才;只要在所处行业、所在领域能作出应有的成绩和贡献,就是真正的人才。

一定要深刻理解并全面领会到,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与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互为因果。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连带着家长。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如果有偏差,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可予纠正。而如果教育环境和生态欠健康、不健康,学生和家长的观念正确也没用,而且必定被带偏。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涉及从人才教育培养到选拔任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但最主要还是在任用评价上,应该唯德才双修是教、唯德才兼备是举,坚持公平、平等的原则,不可以戴“有色眼镜”,不可以发生有选择性的漠视、歧视等问题。

一定要深刻理解并全面领会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首当其冲、当务之急是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教育不是不要功利,而是不要那些极其狭隘的、纯个人化的功利。从小处来讲,要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潜质、兴趣、爱好、特长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平衡上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学而有用,用而能成,创造价值,成就人生。往大里讲,要让千千万万的考生各得其所,学而适用,用而能成,共同成就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功利。如果进重点、上名校只是为了“一劳永逸”,一届一届的学生拼得很累很苦,也仅是少部分人如愿;而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人们认为好的领域、行业人满为患,急需人才的领域、行业人才紧缺奇缺,同时部分人又学非所愿、用非所学、碌碌而无成。这显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局面,也是不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局面。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毋庸置疑,与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相比,高考的确更为重要。但是,再重要的考试也只是一次考试,是“一劳永逸”的追求促成了“一考定终身”的不正确认识,助长了高考的焦虑。说到底,由高考引起、又紧紧围绕高考的各种焦急、焦虑、焦躁、焦灼,是因为观念上存在偏差,人为制造出来的,共同哄抬起来的。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随着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又经历了多年高考焦虑的“磨练”和“洗礼”,相信大家将逐渐摆脱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以健康平和的心态和客观理性的选择对待今后的高考。(寒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