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西工人报
刘颖余
阅读到底是社会化的还是私人的?在全民阅读时代,讨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这样的讨论,窃以为仍然是值得的。
我们肯定社会化阅读的价值,强调和推广分享、互动、传播的全新阅读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屏蔽私人阅读。相反,私人阅读是阅读的起点和原点,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其价值永不过时。在阅读的社会化大潮中,我们恰恰更应该警惕社会化阅读的泛化趋向和倦怠危险。
和传统阅读相比,社会化阅读以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为依托,以社交关系和高效互动为纽带,读者更方便进行互动和交流,也更易获得海量的阅读信息。社会化阅读拓宽了阅读的边界,实现了阅读功能的最大化,其优势无可替代,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受困于光速运转的数字信息,人们的阅读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或无暇进行沉浸式思考,曾经被人们所熟悉和倡导的慢读、精读、细读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粗读、略读、跳读、加速度阅读。
于是,各种 “必读书单” “读书推荐值”“和好友比拼阅读时长”等新鲜玩意儿大行其道。置身这样的阅读环境,人们很容易陷入“表演式阅读”,产生速度压迫、时间追赶、低获得感等无效内卷,起初可能有新鲜感,时间长了就难免产生紧张、焦虑、压迫感。所谓“阅读倦怠”,大抵系由此而生。
传统阅读 (私人阅读)的个体体验是怎样的呢?听听莫言的——
“晚上,母亲在灶前忙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保尔剪头发,买衬衣,到冬妮娅家做客……我是30多年前读的这本书,之后再没翻过,但一切都在眼前,连一个细节都没忘记。”
忘我、全情投入、终生难忘……这就是传统阅读的魅力。
无处不在的社会化阅读、数字阅读看起来是激励人们进行阅读,但无形之中让读者失去了阅读的主动性。当阅读只为了表明自己在阅读,这样的阅读又有何乐趣而言?当乐趣都没有了,人们自然会焦虑、倦怠。
所以,对抗社会化阅读倦怠现象,不妨从回归纸质阅读、慢阅读、深阅读开始。让阅读回到原点,回归个体自然而舒服的节奏,阅读的乐趣就回来了。有乐趣,阅读就不用倡导。人人都有乐趣,书香社会就水到渠成。由此,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白岩松的那句惊世之问:“为什么我们堕落到要推广阅读?”
白岩松还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是人生中的精神慢跑。阅读不是比赛,无需表演;也不必给阅读贴上崇高的标签,它就是一种日常的需要,一种生命的自我充实,一种需要伴随一生的输入,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