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勤劳善良的父亲 匡国友
我父亲2019年1月26日离开人世,享年94岁。父亲个头不高,不到一米六,父亲一辈子挑担子多,应该是被压矮的。
父亲的爷爷奶奶去世比较早,父亲不到二十岁就跟着他伯父,他弟弟三岁就过继给了舅舅,父亲为了找到弟弟,不知写了多少书信,后来终于在长沙航运公司找到了,弟弟从事轮船驾驶工作。父亲还有一个姐姐,由于得了传染病,姐姐全家一个人也没有剩下。
父亲的伯父在新化县城有自己的房子,开了一家豆腐坊,父亲帮忙料理豆腐坊的营生。我在桃源县西安学校读小学时,就常常听父亲给子女们做忆苦思甜报告。那时候,全国刚解放,每天凌晨不到五点,天还没亮,父亲就要起床,麻着胆子,到城外四五公里外的地方挑水。这沿路上枪毙了许多土豪劣绅。父亲每天要挑不少于二十多担用吊桶打上来的井水,把家里的三个大水缸挑满,作为磨制豆腐的用水和生活用水。豆腐磨制好后,要挑着豆腐走街窜巷,甚至还要挑到乡下去卖。他伯父有三个女儿,都靠着豆腐营生,个个读书至中专毕业,后来分别在大庸、长沙、常德参加了工作。
(一) 1951年,通过母亲舅舅的推介,父亲带着母亲,挑一担箩筐,逃荒来到湘西钨矿桃安坑口参加工作,后又到东安坑口,再到西安坑口。在桃安坑口、东安坑口工作时,由于那时候没有公路,每个月要挑一二次钨砂产品去安化东坪,从东坪挑米油和生活物资回来,来回要走80多公里山路。父亲在西安坑口工作时,是在选厂当运工,将周家村和建设井井下出的钨矿,用矿车推到选厂再加工。过了几年,由于矿山井下劳动力不足,父亲又被调到坑口二区井下工作,也是干运工。
常听父亲聊他工作的事,前几天在某个采场手扒出矿,xx同志出了个小事故;昨天在某某地方支护倒水泥墙子;今天在建设井223中段放斗、推车,转运矿石50多车。聊起工作上的事,父亲总是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父亲工作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竭力超额完成任务,连续多年被评为矿先进生产工作者。
(二) 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父亲为人友善,工友和邻居有什么需求,十分乐意帮忙。父亲爱聊天,特别是聊到父亲喜欢的对联、四书五经、传统风俗等,他总有说不完的话,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时常为自己作得好的对联津津乐道。父亲有几个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很多毛主席著作中的金句,还有老书中的金玉良言,他一有时间,就会背诵增广贤文和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习练毛笔字。
父亲曾今跟着他继父读过两年老书,继父是个私塾先生。那个时候读两年老书,语文水平超过后来的初中生。过去读书都是写毛笔字,父亲的钢笔字和毛笔字都是正楷字,都写得很好。经常看到左邻右舍请父亲帮忙写春联、婚联,父亲非常认真,常常冥思苦想、咬文嚼字、推陈出新,自己想春联、婚联,也常常帮工友写书信、写一些简单的文字报告,也有人请父亲写碑文,父亲总是有求必应。当然最难写的是碑文,有严格的版式,字有大有小,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写错,正楷字一笔一划难写,要蹬着写,有时还要跪着写,一写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一天。
父亲1980年10月55岁退休,我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我工作第二年就被评为矿先进生产者,我从小喜欢语文,语文成绩一直比较好,应该是受了父亲的遗传和熏陶。
父亲退休后,参与西安坑口职工家属家的红白事的帮忙更多了。尤其是白事,坟地看地、打井、抬丧,父亲一般都在场。在这方面,父亲为自己有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和经验感到自豪。例如打井要有棱有角,站在井里面伸手够不到井沿,井的深度才够,抬丧不能“对牛”等等。父亲经常参与这些社会活动,多年被评为矿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的“社会活动积极分子”。
(三) 父亲在工作期间,每周工作六天,只有星期天休息,但父亲从没闲着。跟着父亲上山捡柴是家常便饭,有时还一天捡两担柴,捡一担柴往返山路在十公里以上。作为父亲的子女从小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一旦放寒暑假,我家里的柴火就会靠墙码两堆高高的。
父亲还是一个种菜能手,种菜有自己的绝招。什么时候挖土、锄草?什么时候播种、施肥?都十分有讲究。打种菜的行道、菜穴,父亲非常认真细致,种的菜长得快、收成好,常常受到人们夸奖。
父亲为了种菜,开拓了很多的芭茅地,和母亲种了很多蔬菜,农村人家里有的红薯、玉米、高粱、油菜、花生等都种得有,经常给人家给菜秧,子女们成家后,给子女们送菜,给邻居好友送菜。父亲退休后,和母亲每年都上山捡野茶籽,每年要打七八十斤茶油,打了茶油的茶枯饼则用来作种菜的肥料,给子女们每家送十斤茶油。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父亲快八十高龄时,上山砍豆角插,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一不小心滑了一跤,翻了几个跟头,滚下了山脚,头顶落地处正是一块软软的泥地,压了一个头顶形状的坑,当时,他腰间刀匣里还插了一把柴刀,柴刀竟然没有掉落,没有造成危险,人也没有大碍。父亲还心安理得的说:“我好事做多了,老天爷都保佑!”。我想也是这样,老天眷顾。
父亲早年抽烟,四十多岁戒了,爱喝酒,上班时,只晚餐喝酒,退休后,上山种菜累了,回家喝一二小杯酒,又上山干活去了,浑身充满干劲。在我的记忆中,父亲85岁还在种菜,挑一担粪桶,游走在山里面,还时常放开嗓子唱几句山歌。
父亲有六个子女,家庭经济拮据,1989年弟弟考上大学,为了供弟弟上学,父亲与母亲每年喂四头猪,给坑口职工家属家送藕煤,一百斤两块钱的脚力费。父亲一辈子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有时,还饶有风趣跟人说,我们家里不沾人家的便宜,我三个儿三个女,三进三出。
父亲是一个勤劳善良、乐观豁达的人,从不怕困难。为人忠厚老实、邻里关系和睦,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一辈子做了不少好事、善事,为子女们作出了榜样,值得子女们一辈子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