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6-22 23:23:44
|
查看全部
端午节的真正主题是啥?
1926年,著名民俗学家江绍原考察了从古至今有关端午节的文献,认为,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应该是上古先民们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一种需求。
并由此衍生出了端午节的种种行为,南方多水地区是“竞渡送标”,而北方少水地区则是“厌胜驱邪”。
但不管哪种方式,有两样植物,几乎无分南北,在端午节这天都会出现——艾蒿、菖蒲。
艾蒿和菖蒲在典籍中,长期以来都被认为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端午的核心习俗。
比如,艾篙被用来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时就说到,“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这里的天师,指的就是张道陵。
图片老虎头白泽旗,明 《出警入跸图》局部
而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
而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中中佳景图》就如实描绘了古人端午的这一习俗。
画上安设道符与钟馗,画面正中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左侧石榴枝头并系精致香包,还有艾虎、荔枝、粽子、石榴花、小衣服等挂坠。
体现的,正是端午驱除邪祟之意。
除此之外,端午饮酒的习俗,也与药用有关。例如宋代时,饮用菖蒲酒,而到了明清,则成了药效更强烈的雄黄酒。
清代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另外,《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元春在宫中派夏太监送来端午节赏赐,其中给“大奶奶、二奶奶……每人……两个锭子药”,反映的正是清代宫廷端午赏赐的真实情况。
清代宫廷的锭子药是多种锭剂药品的统称,质地大都坚硬致密,宫廷常将锭子药做成各种图案形状,还可以仿照饰物做成各式紫金锭佩、手串念珠等,既可备不时之需,同时也带有驱瘟避害的吉祥寓意。
可以说,较之元宵、清明、重阳、春节等民族节日,端午节的药味儿最浓。
端午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公共卫生节日,保护身体健康是头等诉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