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6-23 13:59:40
|
查看全部
“国事”与“国是”的区别在哪里?
答:每到全国“两会”召开,总会谈起“国事”与“国是”。有人甚至认为“国是”是“国事”的误写。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它们有三点区别。
第一,词义的指向不同。凡是国家层面的事务,无论大事小事,皆可称“国事”;“国是”则专指涉及根本利益的方针大计。这就是说,“国事”遵循“国是”,“国是”指导“国事”。“国事”可以具体处理,“国是”则只能商量、拟定,所以常说“共商国是”“共定国是”。
第二,结合的密度不同。“国事”有口语色彩,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国家大事”;“国是”来自古汉语,是结构紧密的文言词,不能随意拆开。
第三,适用的范围不同。“国事”可对内也可对外,既可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可说“飞往欧洲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国是”只能对内,两会委员可以“共商国是”,外国人不宜介入。
“独脚戏”为什么用“脚”不用“角”?
答:这和异形词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常见的是“角色”一词,这个“角”字又衍生出主角、配角、生角、旦角、名角、丑角、扮角、捧角等一个词族。其实在古代,“角色”是称之为“脚色”的。
“脚色”原和演戏无关,其本义犹如今天的“履历”。宋代时你想做官,必须先提交脚色状,其中包括个人的姓名、年龄、出身、籍贯以及生活经历、三代名衔,甚至还包括有关犯罪记录。这在古籍中可以找到大量书证。为什么称“脚色”呢?和称履历似有相类之处。履义为鞋子,和走路有关,履历反映的是人走过的道路即人的经历;同样,脚也和走路有关,脚色即不同的人走过的人生道路。
由于脚、角同音,“脚色”有时也写为“角色”,两者逐渐成了一组异形词。《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中便有这样的用法:“写了他地理角色与来人,到临安府寻见他住处,问他邻舍,指道:‘这一家便是。’”此处的“角色”,正是义为履历的“脚色”。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曲是人生的缩影。戏曲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经历,于是这些人物自然而然地成了“脚色”,扮演这些人物的演员随之也被称为“脚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用字习惯。在“脚色”和“角色”这一组异形词中,后来更多的人选用的是“角色”,特别是上一世纪由于《申报》等媒体推波助澜,“角色”的影响越来越大,到今天几乎已是一统天下。
“独脚戏”是1920年后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样式。刚兴起时,因为只有一个人表演,时人称之为“独脚戏”。这一名称在“角色”流行时已经定型,所以至今仍在沿用,保留了语言发展的历史痕迹。
冒号后面出现引语,冒号前面用“说道”还是“说到”?
答:说道。且看下面这个例句——爷爷说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香扑鼻来?年轻人一定要有自觉的吃苦意识。”这里只能用“说道”,不能用“说到”。
“道”其实就是“说”。同样的意思,古今用字不同。古代的说称之为“曰”或者“云”,因此有“子曰诗云”这条成语;近代的说称之为“道”,早期白话小说中,不是“张三道”,就是“李四道”;现代则趋于口语化,称之为“说”,“能说会道”,“说三道四”,“说”和“道”是一回事。
“到”没有说的意思。“到”用在“说”的后面,表示的是提到、谈及的意思,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说到‘卖萌’,老师重点解释了这个‘萌’字”。“说到”后面紧跟的是谈及的对象。也可表示说到什么地方或者说到什么时间,如“说到天边,借债还钱”,“说到5点,意犹未尽”。
正因为此,“说道”和“说到”在使用时有一个区别:“说道”的后面,可以用冒号,或其他标点断开;“说到”则必须和谈及的对象、地点、时间连在一起。
古诗词中的“萧郎”是姓“萧”的情人吗?
答:不一定。
读古代的爱情诗,常会和“萧郎”不期而遇。如唐施肩吾《赠仙子》:“凤管鹤声来未足,懒眠秋月忆萧郎”;元稹《襄阳为卢窦纪事》:“依稀似觉双环动,潜被萧郎卸玉钗”。“萧郎”到底是何许人也?有文章解释说:指“姓萧的情人”。
其实,“萧郎”不是专指而是泛指。按照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先生的“共名说”,凡是女子钟情的意中人,都可以称之为“萧郎”。据《全唐诗话》记载,最早用“萧郎”一词的,是唐代诗人崔郊。这里有一个故事:崔郊很欣赏姑姑家的一个婢女,后来这个婢女卖到了别人家里,崔郊日思夜想之余,写下了一首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是“萧郎”第一次亮相。
那么,为什么是“萧郎”而不是“王郎”“李郎”呢?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比较靠谱的,是和萧史有关。在《列仙传》一书中,萧史是一位吹箫高手,他能以箫作鸾凤之音。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酷爱吹箫,秦穆公就把女儿嫁给萧史,并筑了一座凤台给他们居住。几年以后,萧史乘龙,弄玉乘凤,夫妻俩双双升天而去。“萧郎”由此成了传说中的理想郎君。
来源:《编辑学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