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者按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兼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如今,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砥砺初心。七一建党节之际,文史哲版特别策划推出一组云南革命先驱缅怀文章和一组云南红色基地图片集。在回望历史中传承百年精神信仰,激励奋进新时代的铿锵步伐。
张经辰:愿以铁骨丹心为人民
他是北大的学子,
云南人民的骄傲。
在中国革命低潮的时期,
他越是危险越往前。
他赤胆忠诚、义壮云天,
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共产主义信仰。
永远激励我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
1930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宣传部长、代理书记张经辰在昆明英勇就义。而他的名字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烈士一起镌刻在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让人们永远铭记着他们为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传递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今年是张经辰烈士诞辰120周年,我们缅怀张经辰烈士,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爱党报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从革命斗争史中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
志存高远 追求救国救民真理
1903年10月11日,张经辰出生在云南省盐兴县(今禄丰市)妥安乡琅井村一个贫寒的中医家庭,自幼性情耿直,聪颖好学,19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一中学。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民苦苦地挣扎在饥饿、疾病、战乱的边缘。
1924年,张经辰在其三叔张绍和的资助下考入南满医科大学。他曾一度想继承祖业,济世救人、学医报国。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存亡危机的加深,他逐渐醒悟,医学不能救国。在人生道路抉择的关键时刻,他放弃学医,毅然选择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并于1925年考入北大学习。
在北大学习期间,因受到李大钊、王德三等共产党员革命先驱的引导和培养,张经辰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从此他与时代和社会同进步,心系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努力钻研革命理论。他的思想进步很快,在北大学习期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张经辰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做党的青年工作,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加入了云南旅京学生、中共党员王复生、王德三、杨青田、李鑫等人组织成立的“云南革新社”(后更名为“新滇社”),经常在革新社(新滇社)刊物上发表文章,探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传播马列主义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将先进的思想传递到广大民众中,张经辰在课余深入北京工厂、农村、各大街小巷广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宣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主张。由于出色的组织和宣传才能,他被推举为第四届北大学生会主席,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北大进步力量的社会斗争活动中。1926年3月18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公使援引《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发出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的最后通牒,北大、北师大等校学生和社会各团体十余万人举行国民示威大会抗议。游行师生遭到反动军警镇压和屠杀,酿成刘和珍等学生遇难的“三·一八”惨案,张经辰在此事件中英勇顽强,奋力抢救受伤的师生。
百折不挠 赤胆忠心为革命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李大钊等共产党员被敌人处以绞刑,噩耗传来,张经辰悲愤至极,他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血腥的屠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立誓继承先驱未竟的事业,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为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安排张经辰到江苏、上海转入党的地下工作。
随着革命新的高潮到来,党中央安排一部分同志转入党的地下工作的同时,决定从上海选派一部分工人和青年党员到苏联学习。1927年8月,张经辰成为派往苏联学习的一员。在异国他乡,他时常给家中写信,满腔激情地描述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还把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寄回家,勉励妹妹学习。
1928年,王德三(历任中共云南省特委、临委、省委书记)到莫斯科参加党的 “六大”,并向中央反映党在云南的工作急切需要干部。随后中央决定将张经辰等一批同志调回中国工作。当时国内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处境日益艰险,有的同志对回国有些顾虑,张经辰对这些同志说:“党和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回国”。1929年春,张经辰回到中国后立即要求回云南工作。
1929年5月1日,中共云南省临时委员会全体会议按照党中央的意见,决定由张经辰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省委宣传部部长。回到云南后他立即投入云南党组织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组织编辑党的刊物《斗争》,继续揭露国民党当局反动派的罪行,宣传和发动群众奋起斗争。为加强对陆良县武装斗争组织和领导,张经辰多次深入陆良县三岔河、旧州、马街等地调研,并指导学运、农运、兵运工作,根据斗争形势对陆良县党组织进行调整,建立中共陆良中心县委,成立兵委会,组建了近千余人的革命武装,制定了武装暴动计划。1930年7月3日,陆良举行暴动,先后击毙了陆良板桥公安分局局长卢永庆和旧州分团团首李兰亭,震慑了反动统治集团。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经验不足,在与敌武装斗争周旋40余天后,队伍被打散,武装暴动未获成功,但这次斗争沉重打击了当地的反动势力,影响甚广,为云南地方党组织早期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坚贞不屈 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力量
1930年5月6日,中共云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情况十分危急。张经辰在昆明代理省委书记主持工作,他立即向中央报告,并连夜通知中央及各地方组织,立即停止原来使用的通信联络地址,改变组织联系方式。随即召开党内秘密会议,总结教训,要求党内同志要特别加强对叛变分子的警惕。
在昆明安排好省委工作后,张经辰立即前往滇南与省委书记王德三及其他省委委员会合,在马关八寨召开省委紧急扩大会议,总结省委机关被破坏的教训。会议决定由张经辰前往中央汇报云南省委机关遭受破坏的情况,请示帮助解决工作上和经济上的困难。1930年9月,张经辰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后,党组织考虑到云南形势日趋严峻,建议他暂时不要回云南。但他考虑到要尽快将中央的指示传达到云南,不避艰险于同年10月绕道香港,几经周折返回云南。回到云南后,张经辰立即到党的各联络点了解情况,召开会议研究工作,并将从中央带回的密写文件用显影药水翻记出来,及时将中央指示传达给王德三等负责人。正当张经辰不顾个人安危、忘我工作之时,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张经辰入狱后,敌人多次对他进行军法会审,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张经辰始终坚贞不屈、信念坚定,于狱中写下革命遗言:“我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就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哪怕狂风暴雨,骇浪惊涛,哪怕威胁利诱,甜言蜜语,我这铮铮铁骨,不会有所动摇,你们要杀就杀,何必多问……”敌人无计可施,于1930年12月31日将张经辰与王德三、李国柱、吴澄一同杀害于昆明西郊,时年27岁。
先烈虽逝,影响赓续。张经辰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发展与壮大党的组织和开展武装革命斗争。他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张经辰烈士既是北大的72英烈之一,作为云南省委早期领导,他短暂的一生,为救国救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2009年,张经辰被云南省委确定为“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之一。
今天我们深情怀念着这位为云南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云岭之子,缅怀英灵、传承风骨,向革命岁月中前赴后继、勇担时代之大任的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成信江,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王有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驱
“吾党多英杰,云南有三王(指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顾问的罗章龙所写的《忆云南诸英烈》一诗中,对云南籍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早期参与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活动,英勇牺牲的事迹,给予的充分肯定。“三王”中的王有德,1897年出生于云南开远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红果树村(1958年划属文山州砚山县),自幼聪颖,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早期共产党人之一。作为早期参与编译《共产党宣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王有德觉醒于“亢慕义斋”,引燃革命星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信仰不屈奋斗的英雄赞歌。
勤工俭学求真理
王有德的家乡,位于滇南开远东山深处,家庭较为贫苦,为供其读书求学,家人只能变卖部分家田。1917年,20岁的王有德考取北京大学德文系,因无钱入学,于北大校门外徘徊良久,情急之下拦停了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车并说明境况,蔡元培得知他是北大新生,因急于外出,便另约时间详谈。几天后,蔡元培收到王有德一封倾诉求学志向与经济贫乏苦衷“万言书”,深得蔡元培赏识,便安排其在校勤工俭学换取学费、生活费,王有德才得以进入北大德文系求学。对德文学习零基础的王有德,挑灯夜战,刻苦学习,付出了巨大努力。王有德刚进北大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之际,深受《新青年》以及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导师的影响,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因爱好文学,还经常去听鲁迅讲课,与李大钊、鲁迅等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在交流学习中他不断革新着自己的思想认识,为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觉醒于“亢慕义斋”
在北大求学期间,品学兼优的王有德被李大钊邀约到北大图书馆整理书籍,开始涉猎马克思、恩格斯等的著作,有幸得到李大钊革命导师引导,受到马克思主义熏陶,成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之一。特别是参加五四运动后,其思想在这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中得到淬炼升华。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王有德秘密参加了北京数所院校青年学生15人组成的“秘密行动小组”。五四当天,参加集会游行的数千名同学到达赵家楼,数十名青年学生在秘密行动小组的带领下,冲进赵家楼,却没有发现卖国贼曹汝霖,便将卖国贼章宗祥痛打一顿,并将屋里的一些易燃物集中烧毁。通过参加北京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革命行动,王有德的革命思想得到了锻炼提高。6月11日,王有德又参加了李大钊、陈独秀组织的示威游行,上街散发《市民宣言》等革命传单,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组织下,19名北大学生秘密组织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有德便是19个发起人之一。研究会除了研究讨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另一主要活动是搜集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研究会设立英、德、法3个翻译组,王有德在德文组,兼任研究会干事负责联络工作。根据《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登录簿》的记录,1919年至192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俄国问题和俄国革命的图书67种。1920年12月1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图书部典书课通告》,提出将学校所藏23种关于俄国革命问题的参考书提供给学生阅读。
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召集起更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行者。1921年11月17日,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一则《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公开吸收会员。启事中道出当下马克思学说研究在内容解读和书籍搜集上面临的缺憾,因此致意校内外的同志们:“盼望你们热心的赞助,并欢迎你们加入共同研究”。与此同时,蔡元培拨出北大第二院西斋的两间宿舍,一间作为办公室,一间是图书室,研究会成员们将“共产主义”的英文“Communism”音译过来,给图书室取名“亢慕义斋”。
启事刊出后,报名十分踊跃,包括恽代英等校内外青年、学生、教授、工人近300人先后加入研究会。研究会组织直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批马克思著作,一改之前由日文版转译的弊端,精准把握原著原文核心要义。中译本的出版引发了进步青年的争相阅读,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党组织的创立。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便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亢慕义斋”的熏陶更加坚定了王有德的道路选择,从而积极投身于革命主张的宣传以及革命运动的实践工作中。
长缨浩荡代代传
王有德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响应李大钊等人提出的“到民间去”号召。1920年8月,每逢星期天王有德他们便走出校门,自带干粮,步行到北京郊区的丰台和长辛店铁路道栅、门头沟煤矿等地,调查工人情况,为工人开办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返校后再向研究会成员做“劳动运动研究”专题报告。
1921年4月24日,在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大会上,罗章龙、王有德、王复生、王永禄等7人被选为五一运动委员会委员,领导青年工人举行五一游行活动。王有德、王复生具体负责组织北大印刷厂、在京报馆和学校工人参加游行。5月1日这一天,长辛店1000多名工人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及游行活动,大会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使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会组织。王有德及其校友们密切与工人们的联系,通过调查宣传和引导革命思想,为推动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21年8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后,王有德与王复生、王德三参加北方分部工作,同时担任《工人周刊》北京劳动通讯社的编委,撰写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稿件。时任主编的罗章龙曾评价王有德:“他搞工运工作,很勇敢,是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得力的工作者,起过很大作用。”《工人周刊》第一期试印1500份,后长期稳定在5000份左右,发行范围远至东南亚、远东赤塔、海参崴和法国等地华工人群,在工人中很有威望,成为党在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党刊之一。
1922年,经罗章龙介绍,王有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云南最早期的中共党员。之后,他投笔从戎到黄埔军校学习,直至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王有德率部英勇作战,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时年35岁。王有德牺牲后,他生前戎装骑战马的照片寄回老家,背面写道:叔邻君前方身后。
“有德少投笔,终军请长缨。秋暴显身手,长沙抗敌军。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罗章龙的诗生动刻画了王有德短暂、精彩、伟大的一生。
(孔令飞,作者单位:中共开远市委党史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