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2|回复: 0

“水稻上山”也把科普带上

发表于 2023-7-6 15:12: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水稻上山”也把科普带上

“水稻上山”之后,该科普“下山”了。近日,“水稻上山”舆论闹剧才逐渐收场。而当热度退去,我们更应该思索的是,一件本可以带来好处的创新农业技术,为何会一时间被误解、抨击?(7月5日《科技日报》)

谣言从何起?最早是一则关于“水稻上山”的视频在互联网广为传播,随后又冒出不少自媒体发图文跟风,进一步将话题引爆,一时间,“水稻上山是否科学”成为舆论争论的焦点。虽然谣言最终由官方下场澄清,相关负责人也就网民关心的疑问,跟媒体作出详细的权威解答,但再仔细回顾整个流程,总有一种“让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谣言之所以极易传播,是因为它编造的恰恰是大众普遍关心却又不求甚解的内容,其中又有极大的煽动性。就以“水稻上山”为例,造谣者“巧妙”地将“推山造田”“汛期”“泥石流”等内容拼接在一起,同时在传播形式上,既有强烈反差的视频剪辑,又有图文并茂的“科学讲解”。一些观众很容易被这些移花接木的信息唬住,从而掉入别人编好的假故事里。

造谣者如此挖空心思,而我们的科普辟谣呢?诚然,近年来已有许多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开始下场辟谣,及时为大众科普相关知识,然而,现阶段不少的科普辟谣工作,常陷入“严谨有余而通俗不足”的窘境。正如此次解答会上,专家从科学原理到适用条件,再从产量情况到探索价值等方面都对“水稻上山”作出解答,信息量是足够了,可对于大众读者而言,形式可能比较单一,内容也有些晦涩难懂。辟谣的作用是起到了,但科普效果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辟谣只是止损,科普才是目的。眼下,有的造谣者在互联网中如鱼得水,这也提醒我们,科普辟谣也应尽快摸清对手的套路与节奏。好技术被有意或无意带偏,说到底还是科普的力度不足、新意不够,如何将那些内行一眼就能识破的谣言,通俗易懂地讲解给外行小白听,还需要科普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尝试。如“网络热传生物鉴定”博主张辰亮、财经科普博主温义飞等,开始探索出一条平衡科学严谨与风趣幽默的科普门路,这值得借鉴。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科研与科普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科研人员愿意为大众科普,这本身就值得尊重,更应好好珍惜,不妨给予他们更优待的条件及更宽容的舆论环境,让科研与科普携手并进。(陈文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