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回复: 0

大学校门岂能成了黄牛“财门”

发表于 2023-7-7 14:32: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大学校门岂能成了黄牛“财门”

暑期来临,众多高校相继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久违的校园开放,点燃了大家的参观热情,特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预约名额几乎“秒没”。然而趁着风口,一些兜售“名校门票”的黄牛也再次露头,甚至有不法分子打着“有偿入校”的旗号诈骗钱财。

大学是知识殿堂,很多人也或多或少都有几分“名校情结”,每逢暑假,家长们纷纷带孩子打卡清北、感受氛围,激励他们好好学习,亦不乏成年人工作后重返校园,蹭名师讲座,圆一回自己的名校梦。紧俏的预约名额,也让黄牛嗅到了商机。“清华每人80元至120元,北大每人150元至200元”“六十块钻狗洞,两百块乘车入”,线上明码标价、线下徘徊搭讪,“名校门票”俨然被搞成热销买卖,给公众添堵,也给高校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校门黄牛由来已久。为杜绝黄牛带客,清华大学早在2018年就开始试点人脸识别系统,武汉大学不久前也提醒游客勿信黄牛,出校门也将查验身份信息。可以说,在保障正常参观秩序方面,各高校没少花心思,而一些黄牛之所以还能拿到“入场券”,手段倒也没有多么新奇。抛开单纯诈骗不谈,这些黄牛或是洞悉“进校门”的管理漏洞,或是通过种种渠道搞到了学生卡、校友卡。正如有网友所言,高校明明是社会公共资源,黄牛的存在,却愣给人一种“必须钻空子”“有人才能进”的不良观感。

黄牛滋生,背后往往有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眼下,尽管各高校逐渐恢复开放参观,可有限的名额,很难满足大众参观需求。近年来,不乏声音呼吁高校打破“围墙”、完全开放,但校园毕竟不是公园,人流蜂拥而至,不仅会打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校园安全也是潜在风险。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校园开放是基本逻辑,而具体怎么开、如何管涉及的则是技术问题。在将流量限制在适度可控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进校程序、畅通预约渠道、增加开放活动,让进校不那么难,黄牛运作的空间自然就小了。

大学之“大”,本身就包含着交流开放、兼容并蓄的精神价值。不久前,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高校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不妨就以这个暑假为契机,积极做好校门前的功课,让高校更好融入城市、服务社会。(实习记者 高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