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回复: 0

因为心怀大爱,让他们不再平凡

发表于 2023-7-17 11:42: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因为心怀大爱,让他们不再平凡

“等我病好了,我还要帮着孩子上大学。”被推进手术室前,病床上吸着氧气挂着营养液的王坤森老人面颊消瘦,声音不如往日洪亮却依旧坚定:“只要我有一口气,我的心愿是永远不会变的。”(7月12日,潮新闻)

捐资助学是一项为世人称颂的善举,王坤森老人坚持拾荒助学11载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生命不息,爱心不止”,这是王老最常说的一句话,并付诸实际行动。十余年里,老人几乎风雨无阻,每天都会佝偻着背夜出拾荒,坚持用亲手劳动所得,帮助困难学生上大学。去年,老人还将积攒的7万余元捐赠给浙江大学。即便躺在病床上面临生死考验,依然对自己特别“抠”,甚至护工阿姨为他擦洗有时一下用两张纸,老人都会默默把干净点的那张再折回去收好。

心怀大爱,平凡至伟。近年来,随着年纪的增大,王老自知状态大不如前,尽管有点走不动了,但他的爱依然继续。今年2月,91岁高龄的王老庄重地签下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决意身后将遗体捐献给曾经工作多年的浙大医学院,成为学生们的“大体老师”。“燃尽自己,照亮他人,这是我最后的光荣”,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最后连“自己”也捐了出去,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寻常话语,却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德不孤,必有邻。像王坤森老人一样心怀大爱的,现实中不乏其人。杭州103岁的“爱心老奶奶”的事迹,曾一度刷屏。方爱兰老人终生未嫁,无儿无女,对自己有近乎苦行僧的节俭,弟妹们寄来的钱她都攒起来,捐资助人近40万元,资助了18名寒门学子。去年7月24日,方爱兰与世长辞后完成了最后一次崇高的捐赠,刷新了捐献遗体最高龄老人这项可敬的“浙江纪录”。

两位老人家,具体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共同传递了人间大爱。他们的捐赠数额虽然并不算高,但正是这种省吃俭用一分一厘积起来的“巨款”,更能闪耀着爱的光辉,与那些几百万几千万的捐助相比,毫不逊色。

普通人做的这种不普通的资助,最能触动人心,令人深受教育——个体的能力有大小,但并不妨碍积德行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举,这个社会就会处处涌动爱的潮流。王坤森老人的善举,就已经溢出了校园,实现了爱的传递,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如今,以老人命名的“王坤森助学金”已经吸收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70多万元善款,作为留本基金永久用于助学事业,今年秋季开学后,每年计划资助7名学生。

两位大爱大善的老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敬佩之余,更值得引发所有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但很多人的幸福感不仅没有成正比提升,反而在物欲的蒙蔽下常常为一些蝇头小利的得失而纠结不已。两位老人的言行,能否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和灵魂得到洗涤和净化?

“帮助贫困学生是我一生的信念,要一直做下去。”祈愿王老早日康复!(胡欣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