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2|回复: 0

构建治理帮信犯罪的社会合力

发表于 2023-7-22 17:31: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法官提示】
构建治理帮信犯罪的社会合力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 栾广萍
  对于帮信类犯罪,除利用法律手段惩治犯罪外,还需要公民个人增强法律意识,监管机构、电信企业等加强规范治理,互联网平台、新闻媒体及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源头性预防、管控和打击。
  ●增强法律意识,切莫贪图小利。
  从近年来破获的案件看,受雇开卡的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社会闲散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在校学生成为上游犯罪分子的主要目标。看似“零本万利”的开卡行为,其实隐藏着极大风险。
  个人一方面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认识到出租、出借银行卡、U盾、手机卡等行为可能已经构成犯罪,真正做到知法守法;另一方面,时刻保持警惕心理,面对网络环境的低约束性和犯罪分子的高蛊惑性,保持清醒理智,切莫因小失大。如果陷入帮信陷阱或者被胁迫、蒙骗出售“两卡”,第一时间寻求司法机关的帮助和保护。
  ●完善监管体系,发挥防线作用。
  针对电信诈骗“井喷”态势,首先,监管机构应完善应对涉卡犯罪的机制体系,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第一道防线”作用。其次,应当建立切实有效的失信人员管理及惩戒机制。再次,应当以案为鉴,加强人员培训、严格内部监管。最后,应当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绷紧预防帮信犯罪的群众防线。
  ●强化技术监管,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涉帮信犯罪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互联网企业应当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首先,应强化平台监管技术,通过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有效识别和过滤可疑信息,从源头切断犯罪信息的扩散。其次,应建立风险提示机制。通过短信、邮件、弹窗等渠道提醒用户注意行为风险。再次,应落实实名制管理。加强对平台用户身份的认证和核实,防范虚假信息传播、方便追溯上游犯罪。最后,应当增加人工审核。对于未实名验证或被标记为可疑用户的人员,以人工审核形式减少误判漏判。
  ●加强普法宣传,形成社会合力。
  各类媒体应积极承担公益性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强化对“帮信罪”等电信网络犯罪的普法宣传、案件报道和后续追踪,同时利用好“互联网+”模式,开拓预防教育的新阵地。针对帮信犯罪人员低龄化现象突出、在校学生涉犯罪情况频发等现状,教育部门、社区街道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防止普通群众沦为犯罪的“工具人”。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2日 0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