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3年07月31日 第A4版)
《诗经》说: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里说的七月是指农历七月,尽管已到了立秋节气,秋天开始了,但是仍然是赤日炎炎,民间有立秋啃秋吃西瓜的习俗,既是解暑,又是为了防病。
《帝京岁时纪胜》载: “立秋预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院中露一宿,新秋日合家食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立秋之时,天气变得越来越凉爽和干燥,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营养,水分含量比较大的瓜果类,这样也能很好的弥补 “苦夏”大量出汗而流失掉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可以说是很有好处的,因此民间有谚语说: “立秋以后吃西瓜,不用花钱把药抓。”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说,西瓜甘寒无毒,不仅 “消烦止渴,解暑热”,而且 “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现代中医学认为,西瓜有消暑、解热、散毒、润肺、利尿等功效。民间说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相传,在明朝初年的立秋前后,南京城里许多人染上了癞痢疮。癞痢疮就是黄癣,俗称 “秃疮”,患者即使病愈后,也会形成萎缩性疤痕,这令很多爱美的女士们谈 “疮”色变,心有余悸。这时有人说庐州府 (今安徽省合肥市)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 “癞痢”落疤自愈,皮肤如初,南京人纷纷效仿,果然灵验。此后便渐渐形成习俗,每年立秋,人人食西瓜,谓之“啃秋”。立秋之日啃吃西瓜,能 “啃”去余夏暑气,“啃”掉 “秋老虎”,迎接秋高气爽的宜人天气。有些地方也称为 “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在清朝张焘的 《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朝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薷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民国时期出版的 《首都志》记载: “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丹徒、嘉定等地有民俗说,这一天吃西瓜,饮新汲上来的井水,可以使人不生肠胃病;在苏锡常一带民间认为,立秋时吃西瓜、喝烧酒,可免疟疾;在北京、天津地区,咬秋的习俗为立秋日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据说这样可免腹泻;啃秋习俗到了上海则变成了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
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在 《清嘉录》一书中说: “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担卖西瓜。至是居人始荐于祖祢,并以之相馈贶,俗称立秋西瓜。或食瓜饮烧酒,以迎新爽。有等乡人小艇载瓜往来于河港叫卖者,俗呼 ‘叫浜瓜’。”清朝时,苏州一带种植西瓜比较普遍,且品种繁多。晚清苏州诗人袁学澜撰写的《吴郡岁华纪丽》载: “其出双凤镇法轮寺左右者,名寺前瓜;生长洲大姚村者,名算筒瓜,色白;出昆山杨庄者,名金子瓜,形不甚钜,子小作金色;生吴县跨塘荐福山者,名荐福瓜;出虎丘者,名徐家青;甫里次之。近常熟有梅前结实者,俗称梅瓜。此数者皆瓜种之良,其味甜以松,其质脆以爽,豪贵家消暑之具,必于是焉取之,价且昂,不吝惜也。”
“寒瓜方卧垅,秋落已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南梁诗人沈约的 《行国》诗形象地描绘了西瓜一派丰收景象。 “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清朝才子纪晓岚的 《咏西瓜》把西瓜的品种、美味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引人垂涎。如今,城里人在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切成若干芽,慢慢品尝,倒有些闲情逸致;农村人则在自家的瓜棚下、地头的树荫里,一家人席地而坐,想啃什么就到地里采摘什么,放开胸怀,随意尽情地啃秋,多了几分粗犷与豪情。郑学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