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1|回复: 0

秦德公与“伏日”

发表于 2023-8-4 19:44: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杨曙明
  “伏日”是农历中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的一段气温最高、最闷热日子,大约在阳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古人就发现这段时间天气炎热、雨水集中、酷暑难耐,疫病容易流行,将这段时间命名为“伏日”,提醒人们防暑避瘟。后来“伏日”逐渐演化为一个固定时令节气,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春秋时期,人们已认识到“伏日”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在实践中发现并总结了一些应对措施。史料中关于古人防暑避瘟的最早记载,是秦德公(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时的设伏御蛊,当然,这是当时人们的一种迷信行为。
  “蛊”的本义是人工培养的一种毒虫。“蛊”字的甲骨文形象就是毒虫被盛放在器皿中的样子。相传取百虫于器皿中,让它们互相吞噬,最后消灭所有竞争者而活下来的就是“蛊”。《通志·六书略》:“造蛊之法,以百虫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为蛊,故从虫皿也。”“蛊”也是能使人致病的毒虫。《周礼·秋官·庶氏》载:“庶氏掌除毒蛊。”郑玄注:“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左传·昭公元年》孔颖达疏:“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说文》云:“蛊,腹中虫也,谓行虫毒也。”蛊也指由虫毒结聚,络脉瘀滞而致胀满、积块的疾患。《赤水玄珠·虫蛊》载:“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可见,古人所说的蛊,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种病毒。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关于这句话的意思,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载:“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秦人就认识到高温酷暑容易导致疾病流行,就将这段酷热时间命名为“伏”,提醒人们在伏天居家休息,远离瘟疫。
  秦人“隐伏避暑”的具体方法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收集毒虫百种,装入一容器中互相咬斗,最后活下来的一只被认为是最有魔力的,而被巫师埋藏于地下,予以咒语,防止其害人。“隐伏避暑”的做法虽然源于巫术,但秦人却从中总结和发现了“伏日”这一规律,并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后来,人们对“伏日”逐渐重视起来。西汉初期,朝廷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自然气候选择伏日,不必求同。汉代对秦人所设立的“伏日”进一步发展延伸,将“伏日”具体确定为“三伏”。《初学记》引唐吕才《阴阳书》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庚”就是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法”中有庚字的日子,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等。伏天之所以选在庚日,与秦汉时期盛行的“五行生克”之说有关。当时人们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就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10天或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10天),总称为“三伏”。
  “伏日”的正式设立者秦德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父亲,在位期间徙都雍城,实现了秦人由过渡都邑向正规都邑的转折,开启了秦人由收复封土向扩张地盘的转变。秦德公设立“伏日”,对古代天文、气象、历法、卫生保健等是一大贡献。“三伏”之节气沿用2000多年,至今仍是我们熟知一个重要节气,在我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4日 15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