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8-19 09:10:01
|
查看全部
听力下降,耳朵里还有水声
感冒后警惕分泌性中耳炎
■陈淑燕
感冒后听力下降,打喷嚏耳朵堵塞了,摇头时感觉耳朵里有水声,这是为什么呢?家住杭州城西的潘大伯,就经历了这么一次怪病。
多次就医始终不见效果
大伯心急如焚
潘大伯去某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检查发现他双耳鼓膜内陷,有黄色积液,声导抗检查表明听力确实有所下降,医生告诉他这是分泌性中耳炎,需要穿刺治疗,把积液排出,加上服用对症药物。
穿刺有点痛,但穿完瞬间感觉听力好些了,潘大伯信心满满地带着药回家了。没想到第二天耳朵又开始“闷”了起来,感觉“回到了解放前”,吃了两周药也不见好转。于是又跑去另一家医院,专家一看,两个耳朵还是充满“积水”,继续穿刺治疗。
万般无奈的潘大伯经朋友推荐来到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耳鼻喉科的宁剑医生处求诊。医生详细了解了他的病情和既往治疗记录,同时检查双耳:双侧鼓膜穿刺术后改变,右鼓室可见积液。
一番望闻问切后,宁医生开出了中药处方,并给潘大伯进行了一次针灸治疗。
一周过后,潘大伯按时前来复诊,一进诊间就喜笑颜开,连说感谢:“宁医生谢谢你啊!这几天耳朵基本上不‘闷’了,中医真神奇!”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症状
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发病前几天多有感冒,之后听力逐渐下降,伴有自听增强(患者听不清别人讲话,但自己的说话声感觉很响)。当耳内积液较少时,头部前倾或偏向患侧,听力可有暂时性的改善。儿童常表现为听觉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婴幼儿常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等。
耳痛、耳内闭塞感:急性起病时可有耳痛,通常数小时内缓解。成人患者常常有耳内闭塞感或耳胀,按压耳屏可暂时减轻不适感。
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间歇性耳鸣,如“噼啪”声或低调的“轰轰”声。当打哈欠、擤鼻、改变头位时,还可出现气过水声,但积液过于黏稠或积液充满鼓室的患者没有此症状。
宁剑医生提醒大家,若感冒后出现听力下降、耳胀、耳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家长若发现孩子感冒后呼之反应迟钝、抓耳、睡眠易醒等,应高度重视,及时带他到医院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掏耳朵”其实很危险
这5种耳朵需要定期“掏”
有人一天不抠耳朵就难受;有人因掏出一大块耳屎,成就感“爆棚”;还有人把掏耳朵当成一种减压方式……这个看似享受的动作,早就遭到了耳鼻喉科医生的声讨:轻则破损出血,重则鼓膜穿孔。但是,对有些人来说,耳朵却是“不得不掏”。
耵聍俗称耳屎,虽然被称为“屎”,但它对人体很有好处:抑制真菌、细菌生长,防止外耳道感染;黏附灰尘和皮屑,防止小虫子进入耳道深处;保湿、润滑,防止耳道过于干燥;对强声波起到缓冲作用,防止伤害鼓膜和内耳。掏耳朵给耳道造成的伤害,可能超乎想象。即使看起来很“温和”的棉签,清洁耳朵时也可能将耳垢往里推,造成耳垢硬化,堵塞耳道。如果频繁掏耳朵,会损伤耳道皮肤,引发外耳道炎、疖肿等,还会不断刺激外耳道,让耳屎分泌越来越多,甚至损伤鼓膜。
大部分人的耳屎,并不需要特意去掏。但下面几种情况需要定期清理。
耳朵非常痒:如果在耳道口就能看到很多耳屎碎屑,并感到耳朵非常痒时,可用圆润的棉签由内向外轻轻掏出。注意掏耳用具要清洁消毒,防止把病菌带入耳道内。
油耳屎:黏稠油腻的耳屎一般不会自己掉出来,随着时间推移,油耳屎会凝聚成团最后变硬,堵在外耳道里,影响听力。这种情况需定期清理,但不合适自行掏出,建议到医院处理。
耳道结构异常:外耳道天生狭窄、弯曲者,或接受过耳朵手术而引起结构异常者,由于耳道皮肤清洁能力下降,不能自主排出耳屎,需定期到医院清理。
炎症:细菌或真菌性外耳道炎、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由于长期炎症刺激,破坏了外耳道皮肤屏障,增加耳屎分泌,定期清理耳屎及耳道分泌物,可通畅引流。
特殊人群:洗澡或游泳时,水经常流入耳道内,以致耳屎潮湿沾黏在外耳道上,进而造成阻塞者;长时间使用耳塞或耳机的人,容易导致耳屎堆积;因工作与生活环境容易接触灰尘、污染物的人。据《生命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