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7月,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和5.7个百分点。1—6月,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4%,均大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7月,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6.8%,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3%,高于全省9.5个百分点……棋至中局,“多个高于”展现出上半年济南市工业经济进中向好、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济南市战鼓声急、落子铿锵的发展步伐。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汲佩德介绍,今年以来,济南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引领战略,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聚力“三个强化”,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而这也正是下半年济南市工业经济乘势而上的着力点。
强化战略导向
筑牢工业信息化发展根基
济南市系统谋划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推动领导力量向工业倾斜、工作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要素向工业集聚,举全市之力打好工业强市的总体战、攻坚战和持久战。
强化工作推进体系。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构建起以《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为母体和统领的、较为完备的工业强市目标体系、产业体系、推进体系、保障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工信主责主业,探索形成“三个三”的工信创新发展路径,即:聚焦制造业优化升级、数字经济引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三大重点,持续培育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政策促动三大动能,推动创新发展、率先发展、引领发展三个发展走在前,济南市工信工作推进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完备。
强化考核导向。按照工业权重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目标导向,将工业增加值增速及占比、技改及工业投资增速及占比、工业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设置6类27项考核指标,并设置工业强市考核单项奖,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
强化要素保障。围绕工业用地保障、降低涉企成本、加大信贷支持、强化人才支撑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划定不低于全市建设用地总量30%的工业用地保障红线,着力突破生产要素制约,促进各类要素高效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优化发展生态。持续完善提升产业、政策、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信发展生态。聚焦建设一流企业、打造一流品牌,高规格举办全市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惠企政策精准落实,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成功举办中国透明质酸产业大会等一系列重大会议活动,牵头成立省会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联盟,“云帆计划”成功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典型案例,济南工信高质量发展名片进一步擦亮。
强化动能培育
三篇文章构筑发展新优势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主攻方向,聚焦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和10个标志性产业链群,加大技改和工业项目的谋划、招引和落实的力度,着力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存量升级的文章。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群梯度培育工程,按照“紧盯前沿,龙头牵引,创新培育,打造生态,沿链谋划,集群发展”的思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10个标志性产业链群做强做优做大。深入实施技改“双千”工程,1—6月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010个,提前半年完成年度任务。
做好增量加力“双招双引”的文章。完善提升“四个三”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聚焦四大主导支柱产业和10个标志性产业链群,制定实施《重点产业链招商指引》,持续完善链主企业、目标企业、项目落地载体三张清单,加大以商招商、平台招商、数字招商力度。今年以来,共策划储备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588.4亿元,居全市产业部门首位。
做好成果转化的文章。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协同,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创新成果项目化、产业化,持续培育孵化新项目、新企业。上半年,新增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4家,487个项目入选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名单,居全省首位。
强化运行监测服务
全力促进稳增长提质效
坚持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压紧压实责任,加大推进力度,全力以赴稳增长、释潜力、强动能、提质效。
强化运行监测。充分发挥市工业运行指挥部作用,加强市区联动,加强定期调度,做好会商研判,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业运行遇到的困难问题。持续完善工业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密切跟踪制造业PMI、工业用电量、企业订单、重点产品价格等先行指标,对重点指标实行“日调度、日报告”,提高数据时效性和预判能力。
强化运行服务保障。制定出台《奋发开新局,聚力求突破,加力提速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研究制定6个方面的具体举措,聚焦基数、底数、进度3个关键,深入落实“全员、全系统、全覆盖、全量信息”的10项工业运行保障机制,扎实开展专项督导服务,采取“六看一听一帮”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推动企业增产增效。
强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分层次抓好十、百、千亿级企业和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壮大规上企业群体、优化规上企业结构,提升企业发展能级。上半年,独角兽、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瞪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增数量,均居全省首位,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达到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5家、省级瞪羚企业51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1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44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