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诗人的心灵,散文的修养,小说的格局。
说起刘亮程,让我想到阿来,在两位作家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当代优秀作家身上难得的独立思考和特立独行。
他们在各自选准的征途上心无旁骛地前行,这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你可以理解为思想的勇气,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作家对于艺术的忠诚。
这种躬耕,是一种美丽的孤独,是文学的勇士在艺术的汪洋中探险。
刘亮程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他的作品的影响力,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奠定了,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乡村哲学家”,这是对一位优秀作家至高的褒扬。他是那颗亮丽的、璀璨的星,刘亮程就是刘亮程,无人能够替代。
今获茅盾文学奖,在他则是一种再发现,就荣誉而言,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当然,这种再发现,让人们惊叹于他的宽阔和宏大。原来,他一直在路上,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多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新疆是文学艺术素材的宝藏。但是,要驾驭这些题材,非一般作家所能,必须要有跨文化、跨民族的更高纬度、更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就当时的语境而言,我断言这样的作家还没有出现。
然而,我从刘亮程身上看到了,他就是。
或许还有,或许。
《本巴》的创作,其本身源于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所带来的灵感发见。这种灵感发见遇见了刘亮程,遇见了刘亮程诗人的心灵,以及他对人生、人性的体察与思考。于是,就有这部优秀的作品与读者见面。很多重要的东西,来自于作家的无意识,或许连作家自己都不一定明见,但它却是真实的存在。
如是所言,好的作品总是受到大众的欢迎。
我从他的谈话中,又看到了这种基于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自觉接受,对此他怀有感恩之心。这种自觉,与其说是作者的有意识感知,不如说是无意识选择。为什么,因为他就是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娃娃。
对于一个作家,土地就是他文学上的母亲。
刘亮程作品的开拓,其实很容易找到他特有的缘由。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和散文家,对于语言的敏感也好、理解也好、把握驾驭也好,是特有的,是特定的。
但同时,最为难得的是,他保持了一种自由的写作状态。他曾明确地谈到自己对于文体之别的观点,即不刻意不拘泥。这让我想到,骆玉明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警惕语言的规定。
什么意思?一个人在文学中钻得越深,就越对语言保持一种敬畏,越发感到它的神秘,感知它的力量。用骆先生的话说,即“不是你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你。”一个惊人的事实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重复着前人的语言,没有人真正“说过话”。
但,作家例外。
把这个判断放在作家身上,就显得更为生动和直观。刘亮程的这种在观念上的淡化文体之别,是一个有天赋的优秀作家在写作中对于语言理解把握的自然观照。但恰恰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他解决得轻而易举。
刘亮程走向木垒的菜子沟,看似作家的回乡,实则是艺术的前行。一个纯粹的心灵,总是力图冲破已有的局限,争得更大的自由。这是一种前行的力量,也是创造的力量,是向外的力量,也是向内的力量。
他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这块土地。
2023年8月12日于伊犁河畔
若冰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