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3|回复: 0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发表于 2023-8-27 17:50: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时代文化地标】
  光明日报记者 王远方 陆健
  如果将视野放置寰宇,5000年前是历史进程的一个关键词。这是一个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到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再到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从东到西,当文明的指针滑向中华大地时,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作何回答?
  良渚,就是答案!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玉琮雕塑。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古城就像是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而周围数以百计的聚落围绕着这座“都城”,星罗棋布地点缀在茫茫大地上,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篇章。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随着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正式开园,这是对良渚文化跨越近百年探索史的一次总结与展示,同样是世界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窗口。
公众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与考古实践活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今天,站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5000年前中华文明的面貌昭然于眼前。在莫角山宫庙展示区,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人工营建的土台上,三座宫庙台基连同周围的大面积沙土广场,揭示了这里极有可能是良渚王族和贵族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在反山王陵展示区,9座良渚早期的大墓依次排开。1200余件(组)的陶、石、玉、象牙、涂朱嵌玉器等丰富了良渚文化的研究资料。尤其是反山12号墓出土的迄今为止个体最大、重达6500克的玉琮,再一次论证了良渚文化以玉为礼的文化特征。
在玉器实验考古现场,学生们模拟体验管钻玉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在池中寺遗址,总面积超过1万平米的炭化稻谷堆积,约等于近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总量,充分说明良渚古城内丰富的粮食储备量和稻作农业的发达程度。在居址与作坊展示区,良渚古城工匠们加工石器、制作玉器的场景得到了复原展示。成熟的手工业与细致的分工,让良渚先人们创造了极为灿烂与独特的物质文化。在遗址公园里的城墙展示区,揭露了城墙铺底石及城墙本体的修筑方式。以石块为地基,用黄色黏土堆筑,这既解决了地下水对墙体的侵蚀,也让墙体在洪水期有足够的抵御性和牢固度。
  数千年的沧海桑田,如今的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了人们“踏入”历史的“桃源”。俯身触摸这片土地,叩响的是流淌数千年的记忆与浩瀚的历史景致,遗址公园的模式提供了最具现实观感的历史教科书。
良渚遗址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玉琮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人们对于良渚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副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看来,“公众考古、实验考古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让人们在良渚古城遗址有了更好的感受历史的机会。”
  在今天,杭州这座城市仍然氤氲着良渚文化的元素。今年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采火装置中心是一面凹面镜,外圈采用良渚玉璧造型。而亚运会火炬“薪火”,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大量良渚元素,良渚螺旋纹演化而来的图案装点着炬身;以玉琮为语意特征的炬冠寓意着方圆相融;出火口设计源自良渚经典玉器“琮”最早的甲骨文字形。一盏圣火,点亮了体育精神赓续不断的传承。
良渚文化玉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华夏文明五千年,伟哉良渚”,对于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意义,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发出这样的赞美。作为良渚文化的最核心遗址展示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同时,必将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蓬勃发力,释放属于新时代的璀璨魅力。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可期!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7日 10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