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55|回复: 0

竹编技艺,魅力生生不息

发表于 2023-8-28 08:26: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线讲述】
竹编技艺,魅力生生不息
讲述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 程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兼备了形而下的器物之用与形而上的精神品质。我的家乡四川盛产竹子,竹编技艺流传数千年。在四川人的生活中,纳凉的扇子、席子,生活中的篮子,农用具的连枷,晒粮食的晒垫……竹编的身影无处不在。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很小就跟着大人学竹编。1996年我从四川来到上海,发现上海虽然是现代都市,却有着悠久的竹编历史。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开始试着编织些小产品放酒店寄卖,想不到反响不错。后来,我成立了自己的竹编工作室。在创作时,我努力挖掘竹本身的材质美感,顺其自然地升华其艺术性。而在参与各种展览时,我都尝试用展演与体验相结合等形式,充分展示竹编技艺的魅力。我发现,很多人虽然是第一次接触,但都非常喜欢。
  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接触到一些残障人士。我发现他们因为身体不便,就业受到很大限制,社会各界的帮助以物质救济为主,很难帮他们谋生。他们期待着自力更生,想要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我想,竹编对时间和地点基本无限制,工作形式灵活,岂不是很适合他们?于是,在上海市残联和不少好心人的支持下,我开设了竹编手艺公益课程,不仅教残疾朋友学习竹编技艺,还寄卖学员作品。这一项目帮助不少学员实现了居家就业增收,比如学员徐翠艳获得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竹编项目第一名,她编织的竹丝扣瓷盖碗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
  还有很多学员用自己所学的竹编技能,推动非遗走入学校和社区。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更帮助他们在非遗的文化浸润中开阔眼界、增强素养,激发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干劲。技能帮扶,助人成长,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我想,这才是非遗生生不息的魅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周仕兴、李洁、张哲浩、王斯敏)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8日 07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