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回复: 0

“特产互换”换的是真诚善意

发表于 2023-8-29 15:43: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特产互换”换的是真诚善意

最近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特产互换颇受欢迎。“活动”规则很简单,网友各自准备一份家乡特产,邮寄给彼此。不少人从中体验到了拆“特产盲盒”的快乐,也有网友曝光了自己的受骗经历,比如有人寄出几百元的特产,最后只换来两包纸巾。(8月28日《扬子晚报》)

特产互换,图啥呢?如今,“万物皆可网购”。想要某地的特产,自己动动小手下单,快捷又方便。相比之下,跟陌生人交换则费时费力,平添不少麻烦。其实,特产互换,说到底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陌生人社交。它之所以“走红”,就在于“社交”二字。你看,自己买特产,无论买哪的、买多少,都是一个人的狂欢;特产互换,则变成了吃货之间的游戏,有了链接和互动,多了好玩和有趣,而这正是社交网络所能带来的特别体验。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指的就是社交需求,是个体希望被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方面的需要。在网络上,陌生人之间“双向奔赴”,被关注、被信任、被认同的心理都获得满足,并且网友素未谋面相谈甚欢,互赠家乡特产,礼轻情重,颇有几分古人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味道。如果再仔细看看网友分享的内容,其间还夹杂着对家乡的朴素情感。“广西土著申请出战”“被山东大哥的实在震惊到”……分享特产,宣传家乡,寻求认同,特产互换的意义的确超出了物品本身。

特产互换,换的是相互信任,换的是真诚以待。从报道看,不少网友精心准备一番,却没有换来“友谊的小船”——屏幕那端喊你“家人”“姐妹”的网友,有可能只是把你当成待割的“韭菜”,有的是微商,有的甚至只想空手套白狼。对此,怎么看?也不足为怪。有流量的地方,总免不了鱼龙混杂。网络社交平台就是这样,“玩法”不断翻新,热度总会过去,特产互换也“火”不了太久。多在分辨上花点时间,守好个人隐私等安全底线,有兴趣就试试,没兴趣就围观,甚至连看也不看,各得其乐就好。(夏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