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回复: 0

对“刮刮乐”可别太走心

发表于 2023-8-30 16:12: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对“刮刮乐”可别太走心

近来,年轻人中开始刮起一股“刮刮乐”风。他们隔三差五买几张“喜相逢”“点石成金”或是“好运十倍”玩一玩,还有年轻的同事一起集资“分红”买整本“大7”。不少年轻人表示:刮的就是一个乐呵。(8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刮刮乐”在青年群体中有多火爆?根据财政部网站8月份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彩票销售额中增幅最大的便是即开型彩票,同比增长99.4%,几乎翻了一番。走在大街上,总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围聚在刮刮乐的售卖点“埋头苦刮”。打开社交媒体平台,“刮刮乐”花束、“刮刮乐”礼金、“刮刮乐”蛋糕……花样繁多的创新玩法,不仅给人带来刮奖的乐趣,也丰富了礼物选择,解决了不少人的送礼烦恼。

说到底也不过是一张刮奖劵,“刮刮乐”为何如此吸引年轻人?一方面,抽奖行为带来的情绪价值。从小时候校门口的戳戳盒、抽卡,到“万物皆可盲”的跨界盲盒,对于公众而言,抽奖消费并不陌生。近年来,受情感消费的影响,无论是玩偶、手办收藏,还是在线打赏,越来越多人愿意为快乐埋单。在“刮刮乐”爱好者眼中,尽管“谢谢惠顾”的“赔半”是常态,但一张奖券背后,是刮奖的参与感、开奖的期待感以及一旦中奖的喜悦感,这些都能满足情感需求。除此之外,刮刮乐又带有公益属性,收获快乐之余又能帮助他人,此乃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刮刮乐同样承载着一定的社交属性。一来,共同爱好、行为能够进一步拉近人际关系。与同事“拼单”刮奖,或是与友人漫步街头的凑趣,对于个体来说,尽管有些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际关系的有效维系。二来,将刮奖行为分享到社交平台,无论是未中奖的调侃安慰,还是中奖后被人“蹭蹭手气”,这些互动行为不仅为现实生活带来正向情绪,也促成了良好的线上交际生态。

尽管不少人通过刮刮乐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但我们也应对这类投机诱惑谨慎视之。对此,不妨通过限额、限量等方式进行自我约束,莫对一时之喜“中毒太深”。毕竟,此“赔半”非彼“陪伴”,还是不能太走心。(刘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