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无枪的将军
我们常常在诗歌评论中看到“跳跃性”三个字,那么,什么是“跳跃性”呢?
所谓的“跳跃性”,其实,并不是我们浅性理解(常识性认知)下的“文本形式跨越”;它反而是一种“跳跃性思维与文本形式的结合”。
[①“文本形式跨越”是指:文本表象直观性的不连贯、断裂、词不达意以及互不相干。
②“跳跃性思维与文本形式的结合”是指:意象在文本表象的不连贯、断裂状态下呈潜在的隐性逻辑关联。简单来说,就是诗歌语言(上下句式、段落)在表象上互不相干(指各自表达不一样的意象);但是,仔细品味,却发现它们之间,又具备隐性的逻辑关联。]
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跳跃性”在诗歌中的一些问题,希望可以给读者在写作中带来一些实质性参考:
(◎便于原创文章的无指向性,本文所有例诗均为作者所作,仅限类似问题说明使用。)
一、缺乏“跳跃性”的诗歌无诗意
缺乏“跳跃性”的诗歌,是无法展现出句意间的弹性(指可塑性或变通性)和张力(指差异性和距离、尺度);因此,也就导致了诗体形态及语意逻辑,明显的接近于叙述式文体。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诗歌(口语诗最多),语言直白而浅显,句式衔接平稳、逻辑连贯,完全就是一种“以点到点”的线状式写作;像这样的诗歌,如果在“结尾”处,依然延续平稳无波动的状态,不制造“留白的冲击感”;那么,它很有可能就会演变成一种仅拥有诗歌形态(分行排列)的散文体了。]
①例诗:
《背影》
这个时候 天黑了
我看见
他一个人
正在回去的路上
沧桑的背影
在路灯的映射下
变得修长
二、过度“跳跃性”的诗歌难以理解
过度的“跳跃性”是指前后句式(语意)出现无关联、牛头不对马嘴以及不知所云的晦涩、茫然反差效果。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烧脑”的诗歌;上句刚说的“大海”,下句不加修饰,立马就跳到“珠穆拉玛峰”了,恍然一看,感觉是抽象效果,仔细一瞧,简直就是“前言不搭后语”;像这种“不着边际”的反差,实际上就是不合理的过度跳跃,它不仅让读者完全摸不着头脑;而且,甚至连诗人自己都可能无法解释通透!]
②例诗:
《归宿》
别问归宿是什么
白云和飞鸟
海水是天一样的蓝
落日余晖
孤帆远影
三、适度的“跳跃性”有助于提升意境
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诗歌语言(语意句式)不能过于直接和连贯(也就是不能把一件事物表达得太通透直白);一定要有适度的断裂感,才能给读者制造一些思维上的停顿、空白和缺失(也指诗意的逻辑应该呈现出含糊朦胧的状态);才能激发他们在“已知的文本空间”里去作“未知语意”的臆想式自证和填充。
③例诗:
《远梦》
别问归宿是什么
没有人会真正明白
白云和飞鸟
从远方到故乡
一场梦里
海水是天一样的蓝
落日余晖
孤帆远影
综上所述,“跳跃性”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它最大的困难,就在于难以掌握其尺度;简言之,少(无)则诗味不足(丧失),过则晦涩难懂。
——当然,对于跳跃尺度的掌控,并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教会大家的,它到底具有多少实用性(指本文参考价值),这主要还是与一个诗人的悟性程度有关……!
[所谓的“适度跳跃性”,简单来说,也就是跳跃性需要符合诗意发展的自然轨迹,不能以作者的意识做出随意、无关联的悖论式变动。]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