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5|回复: 4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发表于 2023-9-12 09:44: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油烟机推荐“早开晚关”:
当油烟肉眼可见时,有害物质已经在大量挥发了,因此油烟机要在开火前就打开。而炒完菜后,油烟并不会立马就散去,仍然会有不少悬浮在空气中,扩散并附着在厨房物品上,因此关火后5分钟再关油烟机更合适。
出锅前再放盐:
炒菜时,出锅前放少量盐或酱油,盐分尚未深入到食品内部,但舌头上照样感觉到咸味。这样就可以在同样的咸度下减少盐的用量,并且,晚放盐还能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加醋,留住维生素C:
醋是一种酸味调味品,一般只在使用醋溜、糖醋等烹饪手法时才会加。其实,很多菜的烹饪过程中都可以加醋的。因为食物中的维生素C可阻断亚硝基化合物(一种可导致消化道癌症的物质)的形成。而醋不仅可以保护维生素C不被破坏,还能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
  编者按
  高盐、高脂和高糖等不健康饮食,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问题,增加患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为减少各种慢性病给身体带来的困扰,畅享健康快乐生活,做到“三减三健”势在必行,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服务月。根据今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服务月的活动安排,在9月第二周开展减油宣传活动,向公众宣传食用油与健康的关系、控油的标准、控油与反食物浪费的关系,开展家庭、单位食堂和餐饮机构等减油宣传与引导,创建健康餐厅(食堂)。
  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更有活力,生活更自在。要记住在任何时候,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2 09:45:09 | 查看全部
让饮食“减油”为健康“加油”
  油,在日常饮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健康要“加油”,饮食则要“减油”。那么,为什么要控油?又该如何具体做呢?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油脂摄入过量5类疾病找上门
  油,也就是脂肪,主要是人们日常食用的动植物油。油脂的摄入,适量为好,过量有害。摄入过多,会导致超重肥胖、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脑功能下降以及癌症。
  每日烹调油摄入25至30克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应减少烹调油和动物脂肪用量。推荐成年人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为25至30克。
  多用少油烹调方式
  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焖、凉拌等方式,使用不粘锅、烤箱、电饼铛等烹调,同时,饮食宜清淡,注意荤素搭配。
  限量油壶是把尺
  使用控油壶,控制烹调油摄入量。把全家每天应食用的烹调油倒入带刻度的控油壶,炒菜用油均从控油壶中取用,坚持家庭定量用油,控制总量。
  家庭烹饪控油妙招
  素菜用好佐料。烹调素菜时少用油,可借用去油鸡汤、蚝油等比较浓郁、鲜美的佐料调味。肉类先腌再炒。可以通过提前腌制食材达到提香、入味的效果,这样炒菜时即使放很少油也会很香。装盘前先控油。炒好的菜先不要急于出锅装盘,把锅斜放2至3分钟,让菜里的油流出来再装盘。对吸油较少的食材,用这种方法能有效避免食物浸泡在油中。
  警惕藏在食品中的“隐形油”
  炸、煎等烹饪方式制作的菜品含油量较高,但非油炸食品可能也有较高脂肪含量。为保持食品酥脆的口感,很多商家即使不经过油炸处理,也会加入猪油、棕榈油、椰子油等成分,这些食品的脂肪含量都普遍较高。烘焙食品、调味品、零食、坚果等都是“隐形油”的重灾区。因此,购买包装食品时要阅读营养成分表,坚持选择少油食品。据人民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2 09:45:31 | 查看全部
科学减油从我做起
  ■刘爱玲
  油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有助于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但不论植物油还是动物油摄入过多都会影响健康,导致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那么油是不是一点都不吃最健康呢?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能把脂肪妖魔化,一点脂肪也不吃。其实脂肪也分“好坏”,脂肪因所含脂肪酸种类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脂肪酸按其饱和程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有一定作用,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和α亚麻酸是人体不可缺少且自身不能合成的脂肪酸,需要通过食物提供,被称为必需脂肪酸。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另外,大家常听说的一种叫做反式脂肪酸的物质,常吃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总之,脂肪是我们身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油脂是脂肪的重要来源,所以不论油脂还是脂肪,摄入量都要适当。
  WHO指南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均建议:成年人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摄入的脂肪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所以,我们要限制油脂或脂肪的摄入量,不能吃太多,并注意选择脂肪酸构成比较好的油脂,做到科学减油。
  (作者来自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2 09:45:48 | 查看全部
选对油更要选对烹饪方式
  ■小珑
  炒菜是家家户户每日都要做的事情,但不恰当的烹饪方式会对身体产生很多伤害。那么如何选择正确的烹饪方式?如何选择合适的食用油?
  很多人炒菜的时候,喜欢等到油热了、冒烟了再放菜,觉得这样炒出来的菜味道好,但其实这样的做法会对人体产生很多危害。
  淀粉类食物遇到高温,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属于2A类可致癌物。富含蛋白质类食物遇到高温,容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属于强致癌物,可以在体内积累,逐渐降低免疫功能,有几率诱发身体各部位肿瘤。脂肪类食物遇到高温,容易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大家都知道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害,但人们往往只盯着精加工食品,忽视了烹饪过程中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在烹饪时,食用油加热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一般情况下,油冒烟时,油温多在200℃以上。在这样的高温下,即使只是短时加热,也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能提高“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动脉硬化和血栓风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增加2%的反式脂肪酸摄入,患心脏病风险就增加25%。反式脂肪酸还被发现可能促使大脑动脉硬化和功能衰退,摄入量大的老人更容易发生阿尔兹海默病,而孩子可能增加学习障碍。母体通过胎盘或母乳将反式脂肪酸传输给婴儿,可能对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选对烹饪方式很重要
  烹饪食物时,最好选择蒸、煮、拌的方式进行烹饪,但炒、炸、烤的烹饪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式,也可减少部分危害:
  炒菜的时候,热锅冷油、大火快炒,不要等到油冒烟再放菜,家中最好有一个能测油温的金属温度计;炒之前还可以先将食物焯水到半熟,减少高温烹饪的时间。
  可以先将食物煮熟,缩短炸的时间;还能用挂糊的方式隔绝一些温度;每次都应该用新鲜的油。
  别用明火炭烤,改用电烤;用锡箔纸将食物包起来,让食物免受到“烟熏火燎”;烧烤的食物可以用葱姜蒜、柠檬汁等腌制,能减少烤肉时杂环胺的产生。
  选对适合的食用油也很重要
  食用油里99%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脂肪酸上。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从营养学上讲,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多的油相对更健康。不过,不同种类的食用油,也有不同的优点、缺点及烹调建议。比如有的油适合凉拌,有的油适合煎炸,有的油不适合高温爆炒,当油温控制在 140℃以下时,基本上各种油都是安全的,更高的温度则因油而异。
  健康小贴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2 11:40:20 | 查看全部
嗯嗯,实用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