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8|回复: 2

关于艾灸,您了解多少?

发表于 2023-9-14 20:55: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是将点燃的艾条产生的艾热刺激机体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中医疗法。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操作简便易行且安全有效,在医学和生活中都被广泛应用。那么,灸法的好处有哪些呢?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作用、禁忌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艾灸的作用

  1. 温经散寒  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因此,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 行气通络  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冻伤、癃闭、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 扶阳固脱  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可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腹痛吐泻、痢疾等。

  4. 升阳举陷  灸疗还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

  5. 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艾灸使用的禁忌

  1. 对于急性感染和高热状态的患者,艾灸是禁忌  因为艾灸能够增强体内的热量,而在急性感染和高热状态下,人体已经处于过热状态,此时使用艾灸可能会导致体内温度过高,进一步加重病情。

  2. 对于皮肤有损伤或有炎症的部位,也不宜进行艾灸  艾灸通过热量传导刺激穴位,如果在皮肤有创伤或炎症的情况下进行艾灸,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延缓伤口的愈合。

  3. 对于孕妇和某些特定的慢性病患者,也需要避免艾灸治疗  孕妇在艾灸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艾灸治疗,避免对病情造成不良影响。

  4. 对于年幼的儿童和老年人,艾灸也需要慎重考虑  儿童和老年人的皮肤较为敏感,对热源的耐受能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烫伤等不良反应。

  艾灸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艾灸器具  艾灸器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干净卫生。同时,要选择合适的艾叶或艾炷,避免使用过期、变质或有异味的艾草。

  2. 要注意艾灸的时间和强度  通常情况下,每个穴位的艾灸时间为10~30分钟,可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病症适当调整。艾灸的强度应适中,既不宜过轻也不宜过重,避免烫伤和热伤。

  3. 艾灸过程中要注意选择舒适的体位及准确的穴位  坐姿和卧姿都可,但要让身体感到放松和舒适。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疗效。

  4. 艾灸时要注意防火  现代服装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很容易点燃,因此,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火落灰。尤其在使用艾柱灸时,需更加谨慎,以防止艾柱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艾灸治疗时的一些反应

  在进行艾灸治疗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反应,这些反应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我们也需要了解和关注。

  1. 常见的反应是出现红斑和发热  艾灸刺激后,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扩张。因此,艾灸后的皮肤会出现红斑,温度也会有所升高,这是正常的反应,通常会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

  2. 有些人在艾灸后会感到轻微的疼痛或酸胀感  这是由艾灸刺激引起的局部神经反应,通常在短时间内会减轻或消失。

  3. 一些人可能会在艾灸过程中出汗  艾灸刺激可以促进体内经络的通畅和排毒,进而刺激汗腺分泌,引起出汗反应。这是身体正常的代谢过程,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扶阳,而最直接有效补充阳气的方法就是艾灸。只有了解和掌握艾灸相关知识,才能在进行艾灸时将作用发挥到最大,确保艾灸的安全和有效性。

  崇左市龙州县中医医院 黄秋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20:56:21 | 查看全部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扶阳,而最直接有效补充阳气的方法就是艾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14 21:52:02 | 查看全部

回 1楼(dongzi)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