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8|回复: 0

为万里海疆打造“千里眼”“顺风耳”

发表于 2023-9-18 19:11: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老中青教师代表心声】
为万里海疆打造“千里眼”“顺风耳”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教授 杨德森
  科研工作要为国家战略急需服务,个人事业只有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最好的创新不是迭代别人做过的技术,而是要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产出颠覆性的创新技术,捧出引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中)在指导学生。哈尔滨工程大学供图
  1977年,我考入“哈军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程大学),自此与水声结缘。在海水中,只有声波能远距离传播。人类所有“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几乎都需要依托水声科学的发展来实现。1994年,我在参加第21届国际声图像大会时,看到国外演示的海上水声仿真技术,那时我就意识到,要想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就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20世纪90年代末,我和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颠覆当时国际通用的传统声呐原理,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矢量声呐,建立了水下声场的矢量探测模式。矢量声呐的重量、体积和能耗远低于传统声呐,而目标侦测信噪比却高于传统声呐10分贝以上,成为新型声呐技术的重要支撑,我国也由此成为掌握这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矢量探测技术提出之初,业界质疑声很多。我的老师杨士莪院士对我说:“任何新事物出现都会遭遇质疑,你别在意这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矢量声呐技术研制成功后,被誉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祖国万里海疆打造水下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是我用大半生来做的事。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选择学习水声学。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今后,我们要把从老一辈手中传承下来的“哈军工”优良传统传递给更多青年,培养出大批既练就过硬本领又心怀“国之大者”的高水平科技人才,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张胜、王斯敏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季雅宁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8日 07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