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劳务派遣工不应成为企业用工的“楚河汉界”
重庆能源集团逢春煤矿 黄强
6月27日,来自全国58名企业班组员工在《班组天地》互动平台上,就当前班组发生的新情况进行了激励的探讨。
有人认为:因为企业用工制度的多元化,劳务派遣工在企业中已成了普遍现象。今年2月,全国总工会已将完整的“国内劳务派遣调研报告”上报至全国人大法工委,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中相关“劳务派遣”内容。该报告显示,全国劳务派遣人员总数已经达到6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有的企业劳务派遣工的比例已经达到和传统的正式工的比例是1:1,部分央企甚至有超过2/3的员工都属于劳务派遣。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而事实上,大中型国有企业不但在生产一线 大量使用劳务工并存在“混岗”现象,而且在某些生产部门或岗位上主要或全部使用劳务工。
劳务派遣工呼吁,随着企业班组员工的老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的劳务工本应该是企业班组的主力工,企业就更应该重视和培养他们,在工资、医疗等方面给予与正式工一样的待遇。
而现实中,因为“身份”的缘故,劳务派遣工在现实中遭遇了与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的对待,工资上是两种分配,待遇上是两种区别。于是他们在对前途产生了悲观态度的同时,工作热情也相应的锐减,成了他们成长的掣肘。于是他们在工作上就产生了悲观心理,在工作上习惯于大众化,他们的思维麻痹了自己的劳动创造力,认为,别的劳务派遣工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养成了跟随的习惯,就如“毛毛虫效应”一样。法国心理学家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他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一些企业在用工上过份的设立了制度上的“楚河汉界”,不但扼杀了劳务派遣工的工作活力,为企业的人才流失打下了伏笔,同时也冲击着劳务派遣工的神经,侵害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严重的影响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所以,企业就要在多元化的班组身份中寻找统一的价值观,一是要在工资上实现同工同酬、要在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上实现同步;二是在学习、培养、使用上要一视同仁,给予劳务工更多的技术、业务提升平台,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发现他们在工作上有突出的成绩时,要给予大力表扬和宣传,在岗位需要的时候,要大胆的提拔和使用。
我们相信,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在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不断完善中,会找到统一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