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3|回复: 0

滨州海洋蓝色经济向生态养护型转变

发表于 2023-9-23 09:58: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在位于渤海湾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10万亩牡蛎养殖区内,渔民们乘着作业船,分批将载有近江牡蛎苗种的20多万个吊笼捆绑在浮绠上进行吊养……
  近年来,滨州市利用沿海资源禀赋,注重发挥贝类生态养护的作用,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通过贝类苗种繁育科研攻关,开展贝类底播养殖,推动海洋蓝色经济从资源获取型向生态养护型转变。
  蔚蓝的海面上,五颜六色的浮球矩阵,每一行都放置100个吊笼,近江牡蛎的养殖不仅经济效益可观,带来的生态修复效益也不容小觑。吊养的每一个扇贝片上,都有4~5粒近江牡蛎苗种,海区仅牡蛎这一项年产值就有1亿元以上,每年可以培育近江牡蛎苗种近2亿粒。在环境方面,牡蛎是一种滤食性的生物,对净化水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牡蛎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碳,形成碳酸钙,也就是牡蛎外壳,对固碳有着积极的作用。
  贝类发挥着吸收二氧化碳不可或缺的作用。据科学研究,一只成年健康近江牡蛎每天可以净水400升,而贝类每千克生物量就可以固碳一千克,预估两亿粒近江牡蛎苗种投海养殖后长至成年可实现年固碳60多吨,每年可创造碳汇价值近50万元。滨州市海域贝类生物总量达22万吨以上,每年可移除22万吨二氧化碳,实现了经济生态双提升,大大提高了渤海海域的碳汇价值,为生态环境提供了天然碳库。
  滨州市贝类养殖产业每年可实现产值9亿元,通过底播增殖和吊养贝类,当地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达88.9%,也间接维护了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景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由建区时的45种增加到230种,绘就了渤海海洋渔业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的美好蓝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