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95|回复: 0

[老人故事] 我们的父亲(20)  ——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

发表于 2011-6-30 21:40: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们的父亲(20)  ——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
    周海滨
   
20.淞沪抗日的战幕惨烈揭开
    自此,周张之谊即便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武装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也从未中断过。
    “北伐战争”开始后,张治中为了能够使“国共”两党合作如初,避免破裂,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建议由周恩来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但最终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同意。每想及此事,张治中“始终认为北伐的统帅部没有周参加,是一大损失,”“也是导致‘国共’两党破裂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北伐军到达衡阳后,张治中又一次提请蒋介石:会师武汉以后,“对两党问题要请你特别注意,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来保持两党的合作,不能使它破裂!”
    1928年秋,张治中出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要职。在黄埔军校的10年间,张治中5次离校率兵参战。其中一次就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深夜,驻沪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失踪,向上海第19路军发起猛攻。以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的19路军主动回击,“一·二八”淞沪抗日的战幕惨烈揭开。
    此时,蒋介石已经退职下野。1月29日晨,蒋介石获知事变颇为意外,他在日记中说:“闻昨日对上海日领事要求已承认,彼已满足,且表示傍晚撤兵,何乃至午夜又冲突也。”同时,蒋介石判断“倭寇必欲再侵略我东南乎,我亦唯有与之决一死战而已”。
    他发出一道通电,电文中称:“我19路军将士既起而为忠勇之自卫,我全军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际,皆应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与此破坏和平,蔑信义之暴日相周旋。”
    此时,身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心急如焚,他说:“中央部队散在各地,而因蒋下野,群龙无首,一时未易集中。”同时,他对19路军的处境十分清醒:19路军孤军在沪作战,决不能久持,应该予以增援。
    2月初,蒋介石在浦口会晤张治中。张治中向蒋介石请战:“我们中央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蒋介石说:“很好。”
    蒋介石马上让何应钦调动散驻在京沪杭的第87师、88师、中央教导团,合编为第5军,任命张治中为第5军军长兼第87师师长,率部开沪参战。
    2月16日,在淞沪抗战第19天后,第5军军长张治中登上抗日战场。在出发赴抗日前线前的15日深夜,他起身开窗户、面向故乡写下一封遗书:“正是国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身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张素我说:“父亲是决心战死沙场,以誓死的决心走上抗日前线。”第二天出发前,张治中将这封遗书交给了挚友陆福廷。
    张治中在回忆录中对写下遗书解释得更为深入,他说:“我知道,一个革命军人首先要具备牺牲精神,而牺牲精神又必须首先从高级将领做起。”
    张治中自2月18日率第5军进驻刘行镇,接替19路军部分防地开始,直至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签订,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庙行一役将日军第9师团和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歼灭殆尽,庙行、江湾间,敌尸堆积如山,达三四千具之多。中外报纸,也一致认为此役是沪战中我军战绩的最高峰。
    多年以后,张治中回忆起这次生平第一次反抗外敌之战说:“这一役牺牲是应该的,生还算是意外的了。”
    1935年,20岁的张素我独自登上了一艘轮船,来到英国西南大学学习教育。此前,张素我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她还没有毕业就离开了这所声名赫赫的学校。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她再度肄业,回到了国民党高官避之不及的战火中国。“我还没有毕业,父亲就发了多封电报要我回国。”正在英国留学的张素我满心欢喜等来的家书,却是口气严厉的电报。张治中告诉女儿,此时的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令她迅速回国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去。【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