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7|回复: 0

保护“脸面”,警惕 AI换脸诈骗

发表于 2023-10-10 14:54: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保护“脸面”,警惕 AI换脸诈骗

“AI换脸”诈骗利用仿真技术冒充他人的声音相貌行骗,此类新型网络诈骗手段多样、门槛降低、辨别难度加大,常令公众放松警惕,短时间内造成较大损失。据新华社报道,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近日发布风险提示:眼见不为真,谨防新型欺诈手段,提高打假维权本领,守护家人亲朋财产安全。

相比普通的网络诈骗,AI诈骗的欺骗性更强。特别是“AI换脸”技术,更是使人难辨真伪,很容易落入骗子设置的圈套。防范这样的骗局,不仅需要个人提高安全意识、司法机关加大打击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骗子实施“AI换脸”诈骗之前,往往已窃取了他人的人脸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刷脸”越来越频繁地融入公共生活。刷脸解锁、刷脸买单、刷脸住店、刷脸考勤、刷脸入园……人脸识别最大的优势在于简单快捷,而这种优势对于不法分子同样成立——如果个人数据得不到有效保护,人脸识别技术将成为别有用心者的饕餮盛宴。近年来,非法收集乃至倒卖人脸数据的事情时有发生,人脸数据往往会与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个人敏感信息“打包出售”,给公共生活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脸识别并无必要,更有甚者,有些遮遮掩掩的人脸识别,连合法和正当都做不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只是想授权使用一项服务,APP劈头盖脸丢过来一个“全家桶”,面对深度捆绑的人脸识别等服务内容,如果不能“照单全收”,往往就一项服务都用不成。

今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人脸识别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且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才能使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脸信息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阔。保护个人“脸面”不仅关乎隐私与权益,同时也关乎公共福祉与网络安全。(赵志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