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4|回复: 3

【助力写作】标题决定稿子的“点开率”

发表于 2023-10-10 15:17: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刘国昌

  在网络时代讲究“点开率”。

  在众多的文章、信息中,如何让更多的人点看你的稿子?缘由很多,但在我看来,关键一条在于标题做得如何。

  标题做得好,“点开率”就高;反之则无人问津。这一点诚如一位资深媒体人所说:标题决定稿子的“点开率”。

  一、几个生动的例子:

  例1:

  原题:

  在 “快新闻”时代,感受深读的美好



  改题:

  我们如何从“一纸风行”到“一指风行”?(←阅读原文)

  点评:

  原题也不错,但有点大。而改题则小切口,并巧妙用谐音,讲如何从“一纸风行”到“一指风行”,颇有吸引力。

  该稿载于2023年10月2日《老记说事》公号,从点击率来看效果还不错。

  例2:

  原题:

  解读背景传力量 创新模式解民意

  改题:

  讲党课的稿子怎么写?(←阅读原文)

  点评:

  该稿载于2023年9月22日《老记说事》公号,迄今点击率已达到1.5万。为何会这样呢?标题做得好是其中一大原因。

  原题不能说不好,但比较空、比较大,难于吸引读者点开看看。而改题“讲党课的稿子怎么写?”就很吸引人,非要点开看看不可。

  例3:

  原题:

  京城小饭馆

  改题:

  天不亮,老爸叫我去买油饼(←阅读原文)

  点评:

  这是《国昌走笔》公号上的一篇文章(载于2023年8月27日)。如果用原题也有一定的点击量,但不可能很多。

  改题“天不亮,老爸叫我去买油饼”,叙述了一个事实,且留有一定悬念,具有“吸睛”功能,点击率果然较高。

  二、一点感悟:

  网文的点击率取决于几个因素:一是作者名气;二是文章内容;三是标题制作如何。在这3个因素中,最直接的还是“标题制作如何”这个因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如同看人先看人眼睛一样,“美目兮兮”当然就具有吸引力了。标题做得有意思、有悬念,那看的人就会很多。反之,如果标题一般、平淡,读者就会“翻过”。

  有鉴于此,不少媒体人都把很大心思放在标题制作上。他们反复琢磨:如何让标题做得更有特点?怎样把标题做得更吸引人?颇有点“题不惊人死不休”气势。

  在当下很需要有这种气势。如若缺乏或没有这种气势,做题时勉强凑合、不在新意上下功夫,那所写的文章怎能有“销路”呢?

  写文章固然重要,做标题更为珍贵。“题好文一半”,好标题将带着你的文章进入人家的眼界,让你的文章不白写。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15:17:38 | 查看全部
我们如何从“一纸风行”到“一指风行”?
张 茧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三湘都市报顺势而动,加快转型步伐,完成了移动端多平台的传播渠道布局,从“一纸风行”到“一指风行”,实现了新闻产品的先网后报、移动优先、实时发布。

  具体做法是:

  一、制作开发新颖丰富的融媒体产品形式

  全媒体环境下的深度报道,显然不是把报纸上的长篇报道搬到网络上,而是着眼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特点,适应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传播趋势,加速从单一、单维、单向,向全媒、多维、互动转变。

  如《寻味湘粉》专题。于湖南人而言,米粉是人间美味,更是割不断的乡愁。为配合省里主办的“湖南米粉大擂台”活动,报社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文字、摄影、视频制作团队,精心盘点了湖南14个市州的米粉特色,讲述了游子的思乡情怀。

  除了在纸媒推出图文并茂的8个整版外,还利用采访素材制作出了十多个短视频、十几张融媒体海报、多个H5动画等新媒体内容产品,实现了同一报道主题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适配”。

  为了便于在移动端更形象地阅读传播,再次创新精心提炼观点内容,把《爱上思政课》《电子支付时代,银行网点去哪儿》《破解养老家政之痛》等专题,制作成了动画视频,《付费音频兴起,“耳朵经济”来了》专题,开发成一款动画小游戏,读者从游戏页面点击进入报道内容的链接。这些新颖活泼的产品形态,使报道既可读可听可看,又能互动分享体验,获得大量转发。

  二、实现新媒体全平台移动化传播

  每一期深读报道,除了在三湘都市报纸媒刊发之外,还同步在三湘都市报官网、新湖南客户端上发布电子版,并开辟专题、专栏,报纸版面上也醒目地印上二维码链接,便于读者随时随地检索链接跳转阅读,开拓了深度阅读在表现形式上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把制作开发的融媒体产品在微信、微博、学习强国,以及今日头条(头条号)、搜狐新闻、一点资讯(一点号)、腾讯新闻(企鹅号)、百度百家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分发推广。这些平台各有特色和目标人群,报社主动对接这些平台,针对其传播特性进行编辑推送,让优质内容传播到更多人群。

  实践证明,在移动技术催生的“快新闻”时代,通过融媒体传播手段的创新,深度报道也可以适应全媒体业态,实现碎片化、多元化传播,关键在于深度报道能否用新的形式来满足碎片化的传播要求和阅读方式。

  在新媒体、大数据、智能化的冲击下,求新求变几乎是每一个传统媒体的必经之路。但无论时代怎么变、载体怎么变,媒体都应该始终怀揣着新闻人的理想与永不磨灭的情怀,在各种媒介喧嚣发声的“快新闻”时代,以匠心精雕细琢新闻产品,用温度与深度让读者重新享受深读的美好。

  (作者为三湘都市报总编辑、高级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15:17:57 | 查看全部
讲党课的稿子怎么写?
杜少华
  周口日报曾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一篇题为《真情动肺腑,大爱为苍生——刘继标为全市党员干部上廉政党课侧记》的稿件(见2018年2月8日)。刊出后普遍反映不错。

  为何会受到这样好的效果呢?

  首先,这个选题有价值。

  因为讲课者是市委书记,讲的是一堂党课,课的主旨是廉政,涉及的内容是新时期下党务工作者中的党风廉政建设。

  侧记写得血肉丰满,耐读耐品,充分展现出讲课者的投入、党课内容的充实和讲课者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诚心告诫。

  第二,这篇文章很善于“讲故事”。

  记者用诗歌一样的语言、用排比修辞手法,向读者娓娓道来:这是一场特殊的党课,是一堂带有“温度”的党课,是一堂台上哽咽难语、台下热泪横流的党课,是一次融人性、党性、人民性、历史性为一体,敢于剖肝沥胆洞达听众心灵的、无私无畏共产党人的赤诚倾诉和坦诚告白。能让自己和台下的党员干部潸然泪下,说明书记讲的每一个故事都很感人,能触及听众心灵深处。

  第三,侧记运用新闻要点解读的方式,提炼精彩准确,能让读者迅速融入文章的氛围中。

  文章对现场描写十分成功,给人如临现场的感觉。怎样才能把党课的精髓表现出来?显然,记者对党课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材,选取了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题材,其中一个是关于杨贵的故事,他敢于担当,不畏艰难,带领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人工天河,为百姓引来幸福水,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惊天伟业 ;另一个是关于山果的故事,“贫困得让人心颤,善良得叫人落泪”,提醒人们要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讲到动情处,刘书记几度哽咽,潸然泪下,他的真情感染了听众。

  以往,时政新闻往往流于程式化,让读者感到呆板枯燥。而有了精彩的选题,再加上记者的精心撰写,时政新闻同样可以具有强大生命力。

  (作者为周口日报社高级记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15:18:26 | 查看全部
天不亮,老爸叫我去买油饼
原创 刘国昌 国昌走笔 2023-08-27 07:15 发表于北京

记得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天不亮,老爸叫我去到北口的一家小吃店买油饼。


这是在东四报房胡同里路北的一家小店。这家小店的主人姓芦,手下的几位伙计都是从老家带来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干活儿。胡同里黑洞洞的,惟独这小店的灯火明亮。


早点生意做得火。都做什么呢?不外乎是豆浆、油条、火烧、炸糕,但做得很地道:火烧是外焦里嫩,外面粘一层芝麻,透着一股子香味。油条呢,炸得是黄澄澄、鼓鼓的。您吃着这火烧油条,再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豆浆,那叫一个舒服就别说了。


芦师傅说,早点起来把东西做好,六七点的时候就有人来买了,不能耽误人家上班上学。果不其然,一到点儿人就登门了。有的买回家,有的就在那儿吃,生意搞得挺火。


说起京城的小饭馆,恐怕谁也不陌生,大家也都光顾过,只不过次数多少而已。怎么样?方便吧,味道不错吧。问十个人差不多有八个人都说:“很方便!”“味道也不错!”


北京城的小饭馆何以获得如此的好名声?这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咱们捡简单的先说说吧。


北京城是千年古都,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干什么的首先要吃饭。这样一来,小饭馆应运而生。北京解放以后,这些小饭馆也跟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记得那时候小饭馆遍布京城的各个角落。大街小巷胡同口,举凡人来人往的地方差不多都有这小饭馆。


饭馆的门脸儿有大有小,大的有三四间门脸儿;小的只有一间门脸儿。但后面的操作间都挺大,在操作间里三四个灶“一”字排开,灶火烧得挺旺。大师傅在灶前煎炒烹炸忙个不停。


最有趣的是那些“跑堂儿”的,他们在前面更是忙个不得闲。这些“跑堂儿”的,身着白上衣,头戴多角帽,肩膀上搭着一块抹布。一会儿给客人送饭,一会儿收拾碗筷擦桌子,嘴上还不停地喊着话:


“慢回身,蹭油儿了!”
“您的饭菜齐了,请慢用!”
看见门口有人来,马上招呼着:“来了您,您往里面请!里面有座!”


别看这些饭馆的地盘不大,但大都很干净。门前的玻璃擦得明晃晃的,里面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桌上摆着醋瓶、酱油瓶。客人一进来就有点“到家”的感觉。


日子一长,有些顾客还成了附近饭馆的常客。每天都来,吃的东西也照旧。伙计们一见这些常客来了,不用问吃什么,只管上饭菜就行了。


这些小饭馆卖的什么饭食呢?大都是老百姓平常吃的家常便饭。有的卖饺子、包子、馅饼,有的做米饭炒菜、馒头面条。早晨呢,一般都是豆浆、油条、火烧。您别看都是这些普通饭食,小饭馆经常做也都做出了名堂。


北京城的小饭馆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但它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往远了说,小饭馆早在明清年间就出现了,历经多少年,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挺兴旺。后来在“文革”中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这些小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又涌现出来。


您猜猜在京城第一个开这小饭馆的是谁?是在东城翠花胡同的桂仙大妈。那是1980年,她从“半导体”里听说外地开了家个体姐妹店,她就到工商局开照。等了一个月拿了执照立马开张了,一开张生意就挺火。


这真应了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这小饭馆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小饭馆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人们也确实需要这小饭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