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0-13 09:04:00
|
查看全部
第二节:写作的准备
写作知识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写作,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作。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要在平时作好准备工作。
人类的大脑只是一个加工厂,不可能不给它任何原材料而指望它生产出产品来。我们要写出像样的文章来,首先必须充分占有材料。
初学写作者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而是不知道写什么。如果老师突然布置一个任务,要我们在很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专业论文,大多数同学都可能感到很茫然,不知写什么才好。这不是因为我们不会写文章,而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准备,没有发现问题,没有进行研究,没有积累材料,头脑空空,所以不知从哪里着手才好。如果老师只是要求我们写一篇回忆中学生活的文章,我们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中学生活会像放电影一样在我们头脑里闪现,我们只要选好一个角度,选择好材料,拟一个提纲,很快就可以把文章写出来了。由此可见,能否充分地占有材料,是写作成败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地占有材料,从而为写作作好准备呢?
一、勤观察
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专司观察的,可见观察是我们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社会生活是一个真正的大百科全书,它无限繁复,有无数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花朵怎样开放,又怎样凋零;太阳怎样升起,又怎样落下;河水过去清澈见底,如今却浑浊不堪;父母对子女有大海一样的深情,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却往往要浅得多;20年前我国吃、穿、用、住、行似乎什么都缺乏,20年后市场上又似乎什么都不好卖,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研究。对读书人来说,书本中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书本是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和解释。有些记录是全面的,有些却是片面的;有些解释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有些却是不尽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这样一些社会生活内容当然也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
要勤观察就要热爱生活,关注人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眼睛只看着自己的人不会对社会生活有真正的兴趣,因此不容易发现社会生活中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
二、勤记录
很多作家和学者都说:“读书人记东西,主要的不是靠大脑,而是靠一支笔。”这话有一定道理。读书人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仅凭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习惯于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勤做记录。
我们要勤做观察笔记,不管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不管是非专业领域的现象还是专业领域的现象,我们都要勤观察,勤记录。
我们还要勤作读书笔记。每一页书都有空白的地方,那不是留着好看的,是供我们读者写札记、做批注用的。如果问题很复杂,书上写不了,还要另外做读书笔记。我们读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读读夏承焘先生的《学词日记》就会发现,他们的很多论文都是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写成的,有一些甚至就是读书?笔记。
电脑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工具,具有存储量大,调用资料方便,文字图表均可处理等许多优点。我们要学会使用电脑,让它为我们的读书写作和科研工作服务。
三、勤思考
我们的大脑不是堆积杂物的仓库,而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力的奇妙无比的东西。当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获得了一定的材料之后,要经常分析研究这些材料,形成观察——记录——分析——再观察——再记录——再分析的良性循环。
比方我们观察并记录了花朵开放与凋零的情况,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出现暖冬,2002年春天,武汉、北京和日本的樱花全都提前1~2周开放。对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感兴趣的,就要分析暖冬或者全球变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历史感兴趣的,就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对待日本国花樱花的态度和心情;对民族学感兴趣的,就会研究日本人和中国人对骤然开放又旋即凋零的樱花的相同和不同反应;对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感兴趣的,则会研究为什么“男人悲秋,女人伤春”之类的问题,等等。
思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三种:一是发现事物的相同相似点;二是发现事物不同甚至相反之处;三是研究客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要而言之,无非是发现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发生这种内在联系的规律。
总之,只要我们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我们就会充分占有材料,为写作作好准备工作,并且会不断发现社会需求,不断激发创作灵感,因此就会有不竭的创作动力,有写不完的文章,做不完的研究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