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回复: 0

为什么一些人成了朋友圈“旁观者”

发表于 2023-10-17 16:13: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为什么一些人成了朋友圈“旁观者”

近日,话题“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了”引发网络广泛讨论。想发点生活日常,怕暴露隐私;想表达个人观点,怕引起争论;想转些娱乐内容,又怕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不少网友感叹,不知从何时起,记录日常生活的朋友圈已经越来越罕见了。

如果讨论“朋友圈”这个话题,就绕不开“朋友”二字。那么,什么才是朋友呢?真正的朋友,交的是心,讲的是真,无须多言。一些人之所以从朋友圈默默消失,关键是朋友圈脱离了“朋友”二字,圈子里不仅有亲朋好友、领导同事、商业伙伴,还有很多只停留在认识层面的点赞之交。当朋友圈变成了社交圈、工作圈,就会让一些人有所顾忌,担心自己的言行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或误解,不敢在朋友圈自由抒发己见,让一些人渐渐成为朋友圈“旁观者”。

此外,社交平台的多元化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社交需求,朋友圈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不是唯一的选项。就比如网络游戏爱好者碍于“圈中人”的认知差,不想在朋友圈里做游戏分享,却是活跃在游戏论坛、短视频平台的游戏博主;还有一些忙碌一天的打工人,愿意在一些社交平台中分享自己的养宠日常……比起在“都认识我”的熟人圈子里犹犹豫豫地表达,不少人更认可在陌生圈子里大大方方地分享。少了现实的考量和顾虑,更放松、自由地释放情绪、表达自我,更容易表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也是朋友圈冷清的原因之一。

因此,对于那些突然消失在朋友圈的人们,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社交欲”不强。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生活,有些人则更喜欢用其他方式表达自我。对于那些消失在朋友圈的人来说,他们或许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和隐私,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当然,无论在哪个社交平台、遵循何种表达风格,网络言行都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过度解读和任性表达。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把握好熟人、陌生人社交的尺度和分寸,我们就能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李志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