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顶天立地在嵩山
              ——中建七局中原科技城智慧产业创新园项目施工纪实
                                ◎王信 李宜晓
嵩高峻极接穹苍,顶天立地在嵩山。近日,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郑州分公司承建的河南首家省级实验室——嵩山实验室落脚点中原科技城智慧产业创新园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中原科技城智慧产业创新园项目位于郑州北龙湖北侧,总建筑面积18.53万平方米,功能业态主要是为头部企业办公及公共配套服务,是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部署的“一号工程”,是国家科创中心重要载体之一。其中嵩山实验室旨在打造“国家实验室平台、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国家前瞻性产业孵化平台”,对于重塑河南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施工 竞出嵩山速度
项目地靠北龙湖湿地公园,地质复杂,开工时突遇“7·20”特大暴雨,岸坡多是杂填土甚至淤泥,因此桩基十分重要。6号楼底板坑错综复杂,最大高差达到4.2米,最大筏板厚度达到1.8米,时任项目总工程师谷彦霖介绍:“项目通过施工模拟,克服了场内场地狭小,场外交通复杂的难题。一次性完成底板的浇筑,把对交通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进场之初,项目团队精心部署,全力克服工期节点紧、多分包单位穿插施工配合难等不利因素,党员带头攻坚,深入一线与节点竞速,推动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5天完成场地平整,10天完成围挡及项目部临建建设,12天桩基进场施工,经过技术创新改良,主体结构施工速度由14天一层加快至7天一层,创造了中原科技城项目的“嵩山速度”。
同时,项目团队进一步优化现场施工组织,通过科学合理划分施工流水段、每日召开现场碰头会、每周组织召开生产例会的方式,超前完成既定工期:2021年11月,项目首栋单体全面冲出正负零;2021年12月,项目首栋单体封顶;2022年5月,项目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桅杆已立,静待扬帆,此时走过北龙湖湿地公园的人们,都可以看到这座呈“山”字形的楼群。
数字建造 植入智慧大脑
在项目施工现场,经常能看到项目总工程师和质量总监手持平板电脑指挥施工。“这可不是为了赶时髦。平板里有着我们工地的智慧大脑——BIM系统(建筑信息模型),也是我们高效履约的法宝。”项目质量总监王志超介绍。项目管理团队采用BIM数字信息化建造的创新技术,组建了10多人的 BIM 技术团队,“虽然相比传统做法,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至少50%,但带来的好处却是不可估量的。”王志超感叹道。
在项目施工前期,项目管理人员利用该系统进行水电、管网的碰撞检查,对管线综合进行深化设计,减少项目后续施工生产隐患;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利用该系统进行现场场地布置、实时对材料用量进行精准计算,为项目节约生产成本;项目管理人员还通过该系统对节能、日照、施工进度等方面进行模拟,为项目优化施工管理提供了有力帮助。
王志超说:“我们致力将项目打造成为国优工程,BIM 技术将源源不断产生价值。”为保证BIM系统能够发挥实效,项目部每月定期举行策划会,每周结合生产例会及时安排各参建方共同开展BIM技术交流工作。结合现场施工模型,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相关问题的整理和反馈,保持BIM数据信息及时更新,为BIM系统持续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也为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推进项目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目前,项目BIM 团队共完成20余次大型综合协调,解决了260多项问题,消除了95%以上的模型碰撞问题,施工中的返工和拆改较常规工程减少27.8%以上,极大减少了因变更拆改造成的工期损失。项目BIM团队还全过程参与重大施工方案编制,利用 BIM 高精度模型在电脑中提前对方案进行“排兵布阵”,先后制作了基础阶段施工部署等31项大型方案的施工模拟,创造了方案选型和技术交底的新模式。
依靠这个智慧大脑,项目部捧回了国家级BIM智建杯金奖、金标杯三等奖,省BIM中原杯二等奖、BIM匠心杯三等奖,省级质量标准化工地、省级智慧工地示范项目等一座座质量“勋章”。
科技护航 擦亮安全底色
“一切意外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控制。”这是已在建筑施工领域摸爬滚打10余年的项目安全总监付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幕墙施工阶段,多个精装修队伍陆续进场,与十几家分包单位同时施工,项目现场施工单位多、施工人员相对密集。付剑敏锐地察觉到,场地狭小给施工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带领项目安全团队一一破题:针对场地狭小的问题,付剑首先对处于坠落半径内的型材加工区顶部进行了进一步加固和防穿刺处理,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其次,对每个新进场的工友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提高工友安全防护意识;此外,针对易发生危险的工序,付剑还专门安排人员进行安全旁站监督,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在幕墙竖向龙骨的安装上,付剑积极提议项目采用热镀锌槽钢转接件连接主龙骨和后置埋板,使用化学螺栓把加工好的后置钢板固定在要求的位置上,以此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焊接作业量,降低施工现场的火灾风险,赢得了业主的好评。
在外部幕墙施工中,大部分安装工作都要依靠施工人员在电动吊篮中完成,因此吊篮的安装和使用安全成为项目部关注的重点。项目部首先组织专家逐级对现场施工、安全防护、施工现场用电等方案进行专业论证,通过专家论证后,再由市质检站组织论证,确认合格后才着手进行设备的搭设。此外,付剑还对吊篮的安装做了多项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吊篮的使用安全,如为了解决屋面安装吊篮后生命绳设置不牢固、一根柱子或一面墙体安装多根生命绳的问题,项目部自制一批标准化M型方钢预埋件,使用化学螺栓固定在屋面混凝土承重梁上,保证了每台吊篮的生命绳固定在一个预埋件上,有效提高了工人的安全保障系数、避免人员伤害事故的发生。
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隐患、创新安全管理方式,是付剑对做好项目安全工作的“自我加压”。为了压实项目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全体项目员工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营造出“人人抓安全、时时管安全”的良好氛围;除了做好每日教育培训,付剑还带领项目专职安全员,针对项目现场施工实际,创新提出了“前检查、中规范、后清单”的安全监督“三步法”;24小时不间断监控的智慧安全云平台,多达20种安全教育体验的拼装式安全教育培训基地,5G塔吊、智能临边报警装置、卸料平台限载预警系统、防碰撞系统、吊钩可视化、预警螺母等高科技产品,“刷脸”进出施工区域,实时监测噪音扬尘……一项项高新产品、技术和创新管理措施,建立起“看”得见违章、“听”得到噪音、“嗅”得到隐患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让项目安全管理“耳聪目明”,做到了开工以来零安全事故。项目也获得了2022年度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全国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工地安全生产标准化学习交流项目以及省、市级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等,还多次承办省级安全、质量等大型观摩活动。
在中建七局建设者的汗水挥洒中,在无数工友辛勤劳作的这片土地上,象征着重构重塑河南省实验室体系的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健而迅速地生长着。“中原科技城智慧产业创新园项目就像一个孩子,我们有幸见证它一步一步成长、成熟,内心充满自豪。未来,中建七局全体建设者将继续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助力河南省在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让创造的活力在中原大地充分涌流、竞相迸发。”项目负责人崔永伟说。
图1:项目管理人员班前安全交底
图2:工友安装玻璃外墙
图3:工友安装铝板
图4:项目安全员讲解演示操作5G塔吊
图5:项目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