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宋熙文
气候变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今年全球高温、暴雨等异常天气频发,人们感到既无奈又叹息。雨雪寒暑四季轮回,本属正常。然而,出现“异常”不免引发不少人议论。
每每听到、看到周围人对天气的诅咒,我便想起曾经读过的环境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一书。书的作者是R·卡逊,于196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1979年由吕瑞兰翻译成中文传入中国。60多年前,卡逊在这本书中用虚设的寓言开篇:从前,美国中部有一个春意盎然的城镇,后来变成了“没有声息”的地方。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里“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了呢”?书里说,化学农药DDT等的大规模使用,导致周围环境被破坏,生物、包括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受到威胁。吕瑞兰在《译者的话》里说,这本书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它在唤起广大公众重视环境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公认的。国外还有人认为,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便是起自于《寂静的春天》的诞生。
卡逊用大量考察、调查材料披露,有些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其有害成分的迁移和变迁侵蚀了土壤、河流、海洋、天空等,造成的恶果是难以计量的。这些材料让农药生产商和销售商们感到了精神和利益的双重压力,于是便对卡逊本人进行激烈攻击。一些民众及有关组织从中看到了农药有害的一面,纷纷起来支援卡逊。交锋不绝,上层出手。美国参议院贸易委员会为此举行听证会,卡逊亲自出庭为杀虫剂问题作证。当时的肯尼迪总统在一份报告中支持卡逊的观点,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调查农药问题。这一博弈曲折而漫长,它从环境(不仅仅是空气)污染的新领域,唤起了人们对古老生态学的兴趣,并开始探索当代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17年后,吕瑞兰的中译本由科技出版社推出,其社会反应却近于“寂静”。时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为先,上下一门心思谋发展。中译版印了12万多册,在经济复起的大潮中,激起的是层层涟漪。新闻工作者历来是立于时代潮头的,印象深刻的新闻报道是新华社1979年播发的通讯《风沙逼近北京城》,很是让人敬重、赞许了一番。1979
年,我初读这本书就好像是把脑子里积存的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状况与新闻宣传、新闻监督这一职责之间的桥梁架通了一样,灵感洞开,便开始关注环保信息并采写环保稿件。
现在想来,那时反应的近乎“寂静”既有国情制约,也有认识上的迟滞。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一靠学习,二赖实践。我国上下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就是在学习、实践、总结、提高的循环往复中而逐步形成的。1981年春天,我写了篇水土保持内容的文章,题目叫《土之不存,人将安附?》,发给了《人民日报》,几个月时间杳无音信。9月中旬,报社编辑突然打电话向我索要那篇稿子的底稿,9月22日便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其背景是当年夏季四川遭遇特大洪灾,引起有关人士及高层领导关注,纷纷发文、讲话,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治理方略。《人民日报》辟出专栏“从四川洪水灾害中吸取有益教训”,刊登部分讲话及文章,《土之不存,人将安附?》即其中之一。滔滔洪水将一篇“废稿”激活,并被“冲”上了党报头版,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一认识过程的客观性。
谈及当前的环保问题,既不能怀旧慕古,因为古代没有当今的环境污染,但它未能摆脱贫饥的困扰;也不能简单笼统地把污染的责任归咎于什么人,因为污染是从古至今、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伴生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凡事得从两面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财富和文明,这是历史长河中的主流。而对自然资源有限性和生态规律的认识滞后,导致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应属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不能以古律今,而应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提高认识、因地制宜、探索前行、科学发展。人类已经欠了地球的账,“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果说良好的生存环境及地球的生态健康是人类一部长期而艰难的奋斗史,那么,《寂静的春天》则应是其中极具光彩的篇章之一。
卡逊在写完这本书两年之后就去世了,但其影响留了下来。有人说,每个好的作家最后都会变成一本书,这是作家最好的归宿。室外夏日炎炎,我重翻《寂静的春天》,心中油然升起一丝对卡逊及吕瑞兰的尊敬之情,更是祈盼我们的绿色发展早日梦想成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