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2|回复: 0

微短剧:吸引用户,也要留住用户

发表于 2023-10-23 20:07: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化评析】
  作者:吕珍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微短剧的热度持续走高,成为视听领域引人注目的新势力。据相关报告统计,2023年上半年,各大视频平台上线了481部微短剧新作,每个月还有近300部微短剧提交备案。爆火的微短剧引发业界的关注,国内多个以微短剧为主题的行业发展论坛陆续举行,各大长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微短剧。种种迹象表明,微短剧正在获得主流市场认可,成为影视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微短剧风潮的兴起,主要原因在于满足了观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微短剧的单集时长一般不足10分钟,甚至可以短至几十秒,主题明确、情节连贯、节奏较快、冲突集中、反转频繁、情绪带动性强。传统电视剧用几十集才能讲完的故事,在微短剧中可以被浓缩成10分钟,并集结了各种热门元素,让观众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情绪满足,大大节约了追剧的时间成本。此外,制作方和播放平台越来越重视垂直细分领域的用户需求,利用算法不断制作、推荐迎合用户特定需求的同类微短剧,以“精准投喂”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也推动了一些类型微短剧的持续火爆。
  数量的井喷式增长给微短剧带来了积极的变化。首先是创作题材日渐丰富,视野日渐开阔,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不少微短剧的自觉选择。在古风、甜宠等传统题材之外,微短剧已开始涉足乡村、校园、职场、科幻等更多领域。不少剧集注重聚焦社会议题,洞察大众情绪,引发情感共鸣。如《拜托啦奶奶》描述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叛逆少女的反差,在啼笑皆非又充满温情的故事中,引发人们对留守老人和儿童群体生存状况与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触发了观众的高频互动。《逃出大英博物馆》用拟人化手法讲述化身古代女子的玉壶逃出博物馆、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传达流落海外文物的思乡之情,使“让文物回家”的愿望变得形象直观,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在叙事和视听上,探索符合微短剧规律的表达方式,用更新颖的风格讲好故事,成为时下微短剧的追求。反特题材微短剧《追捕者》讲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特案组,打击特务破坏行动的故事,一反传统谍战剧“敌明我暗”的斗争模式,带来新鲜而充满趣味的观剧体验。奇幻校园青春剧《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描绘青少年之间的相交相知、相互治愈,清新、唯美的画面充满青春气息,在爱情故事中融入了反暴力话题,为青春剧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这些高口碑的剧集,既有微短剧主线集中、节奏明快的优势,又有媲美中长剧的视觉呈现和表演水准,以精良的品质刷新了用户对微短剧的认知。
  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微短剧爆火的背后,其问题也不容忽视:题材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剧情浮夸俗套,一味追求“爽感”而违背逻辑,为博眼球而故意制造噱头,人物脱离现实甚至触犯法律和伦理底线,传播拜金、炫富等不良价值取向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微短剧的制作方和平台盲目追求流量迎合市场,甚至将作品作为主角直播带货的引流工具,从而使微短剧成为无营养甚至有危害的“数字咸菜”。
  方兴未艾而又潜力巨大的微短剧,如何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坚持内容为王,深耕精品创作,同时落实平台责任,努力净化产业生态,才能使微短剧既能吸引用户,也能留住用户。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3日 02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