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明确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强森林经营、保障林木所有权权能等8项主要任务,重点围绕“稳、活、融、试”4个字,对深化集体林改作了系统部署。
与此同时,山东正在加紧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该《方案》对山东建设绿色生态长廊等具有指导作用。
建立健全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我国有集体林地25.68亿亩,占林地总面积的60%,分布在2600多个县,涉及到1亿多农户。集体林是提升碳汇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为了进一步激发集体林业发展活力,更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需要持续深化,《方案》便是在此背景下印发的。
《方案》明确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加快推进“三权分置”、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强森林经营、保障林木所有权权能、积极支持产业发展、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8项主要任务,以及组织领导、试点探索、队伍建设、监督考核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概括来讲,就是重点围绕“稳、活、融、试”4个字,对深化集体林改作了系统部署。
《方案》坚持稳字当头,牢牢把握改革方向,稳步深化探索;聚焦激发活力,放活林地经营权,引导林权流转,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突出融合发展,推进森林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支持先行先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和基层积极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探索实施林业碳汇碳票制度,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促进林业碳汇价值变现。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鼓励各地实行差异化补偿,让林农保护修复生态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鼓励地方通过租赁、赎买、合作等方式,妥善处置重点生态区位里的集体林,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通过拓宽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让山区、林区的林农同其他地区一同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加快建设美丽山东
在谈到集体林改面临哪些新任务时,相关负责人表示,集体林是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碳库”。林木蓄积量每增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集体林中的中幼林多,蓄积量增长空间大,可以发挥更大的碳汇潜力。此外,木材、竹材固碳储碳的能力非常强,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故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前段时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山东正在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调查评价,开展森林、湿地、海洋、土壤等碳汇本底调查、碳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调查、储量评估、潜力评价、技术标准”四大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山东正在加紧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不谋而合。
据了解,山东是集体林地占主导的省份,全省集体林地面积4600万亩,约占林地总面积的95%。集体林地无疑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力量。
根据《行动计划》,山东要创建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低山丘陵区荒山绿化,节俭务实推进城乡绿化。以国家级、省级公益林为重点,组织开展低质低效林、退化防护林改造提升,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精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
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守护好泰山“齐鲁绿心”,建设大汶河—黄河环泰山绿色生态长廊。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制定实施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实施封育保护行动。到2025年,全省完成精准造林30万亩、森林抚育60万亩。
《行动计划》要求,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山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