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日前在津成功举办。本届大赛以“技能成才 技能报国”为主题,共设109个竞赛项目,36个代表团的4045名选手、3270名裁判参加大赛,规模比上届大幅增长。142名队员代表天津参加全部赛项的角逐,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大赛,我市锻造了一支高效团结、保障有力、技艺纯熟的专业队伍。
我市将“四方向发力”培养技能人才
我市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聚焦“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培训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围绕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实施“工匠涵养创新工程”和“制造业根基工程”等项目建设。
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持续发力。搭建技能人才梯次式培养模式,定向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制培训、“师带徒”培训,贯穿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全过程;推进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拓宽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流动渠道。
在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上持续发力。紧扣我市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置比赛项目,直接培养选拔一批产业急需的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激发大赛聚合效应,带动各行业顶尖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之间密切联动、深度融合。
在健全表彰激励制度上持续发力。建立以政府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激励体系,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加大“海河工匠”“天津市技术能手”选树力度,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表彰和荣誉评选中的名额分配比例。
技能大赛推动传统社会观念转变
扭转了“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社会观念。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还没有得到与普通教育同等的重视和地位。“考上名牌大学”“成为成功人士”等导向也促使大家热衷追求高学历、高职位。在社会薪酬分配中,技能工人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仍然不尽如人意,没有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可,提升空间较大。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造成技能型人口占比距离世界先进标准仍有差距。为扭转传统观念,我国职业教育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将技能竞赛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理论实际一体发展方式,实现技能人才知行合一,通过技能竞赛自身强大推力,从制度设计的根本层面推动社会“重普轻职”“重学轻工”传统观念向“理实并举”“工学结合”转变。
扭转了“人才成长独木桥”传统社会观念。长期以来,技能人才学习成长上升通道并未实现多元贯通,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强化,部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社会整体认知具有惯性,对于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认识与区分仍然存在偏差,两种人才在社会认可和薪酬待遇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社会地位问题,因技能人才学历、经历等造成的成长障碍没有根本破除。技能竞赛坚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才发展观,技能竞赛的举办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领域的师生、青年技工提供了展示风采,实现人生的梦想的广阔舞台,在全社会实现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人才选拔机制,营造了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
扭转了“粗放外延型发展”传统社会观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由原有粗放式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发展,强调质量而非速度,强调发展而非增长,通过调整发展结构,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学角度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又称技术进步率,重视对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的衡量,其中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出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于提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质量将发挥显著作用,而质量提升将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而推动技能型社会的各项建成目标加速完成。
技能大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大赛致力于提升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未来技能型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应具有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等特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基于选拔标准和职业教育和培训自身特点,在培养技能人才时既要重视人才思想品德的培养,又要重视人才职业品德的培养,培养重点应聚焦在品德和“技德”两个方面,思想品德为先,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品德和“技德”的双重锻造,以实现“德技协进、德技并修”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大赛致力于提升技能人才的服务适应力。分析表明,国家正在通过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产、教、城三方融合发展路径,这将为后续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区域建设基础和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链发展愈加完善,特别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随着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回归脚步的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态势愈发明显,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重要参与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产教城融合发展中将发挥独有的作用。作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类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技能竞赛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融通产教,沟通校企的重要使命,素有改革发展风向标之称,产业、企业的需求发生调整,技能竞赛发展方向也会随之调整,产业和教育体系的资源要素通过技能竞赛管道效益得以融合聚集,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技能人才的高质量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双元互动空间,大幅提升了技能人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应能力。
大赛致力于提升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力。技能竞赛充分发挥制度引领优势,使得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但随着产业结构性升级加速,技能竞赛作为融通产教的重要通道也时刻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变迁、岗位需求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才能力的构成等问题都将影响到技能竞赛的赛项设置和考核内容,结合诸多技能竞赛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科研命题,将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个学科开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研究,将有效促进技能竞赛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质量也将随之共同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一支强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做保障,未来的技能人才一定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只有具有创新能力才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效运用和发挥在实践生产过程中,从而产生出创造性劳动,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才能得以提升,生产价值与社会财富才会随之显著增强。
技能大赛扩大我国职教国际影响力
大赛发挥了宣传与展示的窗口作用。国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举办过程中,不断强化技能竞赛的宣传窗口作用,综合运用“赛会展”等手段,在技能竞赛的同期,举办类型多样、内容突出、特色鲜明的职业技能同期活动,邀请国际知名企业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展推介展示活动,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华进行访问、出席活动,共同交流各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发展特色与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及做法。通过中国装备、技术、产品大展示,学生、教师、院校大展示,合作、项目、成果大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合作交流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各国更加了解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大赛发挥了分享与认同的名片效应。技能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技能竞赛向世界宣传、推介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更加需要技能竞赛发挥分享功能,将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标准与世界各国进行分享。发挥技能竞赛在促进产教融合中的独特优势,积极邀请中国制造优质品牌参与大赛举办工作,同时做好优质品牌项目与产品的展示工作,借助世界技能大赛的平台实现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积极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做好引进来工作,做好国赛对接世赛竞赛标准的参考、借鉴、改造与实践工作,全面实现国赛的技术技能标准、人才选拔标准、评价考核标准与世界技能大赛双向对接。
大赛发挥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效应。结合技能型社会建设,通过技能竞赛的平台效应,将中国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技能制造方案、技能建设方案向世界推广,有效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让中国的技能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通过技能竞赛推动各国技能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将中国技能发展成果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以人文交流活动为基础、突出技能交流、产业交流、企业交流,用技术标准、技术语言实现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输入“技能力量”。借助“一带一路”海外鲁班工坊的驿站作用,将我国优质技能竞赛资源按照整体输出,竞赛先进理念输出,竞赛优质装备输出,竞赛教学内容输出、竞赛技能标准输出等方式,让海外鲁班工坊的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职业技能竞赛的魅力,通过参与技能竞赛让外国学生接受与中国学生的同样教育理念,使用与中国学生同样的竞赛设备,学习到和中国学生等同的技术标准。
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搭建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形成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时代新风。实践证明,各级各类竞赛对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良好环境,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