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郑渊洁李跃儿段鑫星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幸福感”这个词汇像标语一样席卷了我们的生活。
评价生活质量的高低,不再只看物质,而要看有没有“幸福感”: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再只看环境,而要看“城市幸福指数”;就连“十二五”规划里,也不再只说“让百姓奔小康”,而说“让百姓有幸福感”。3月,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有人表达了”提升每个孩子教育幸福感”的决心。
可对于孩子来说,幸福感是什么?
不少父母忆苦思甜后不由感慨:“现在的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哪个不幸福?”确实,一颗甜甜的棒棒糖、一次游乐园之旅、一个漂亮的书包……这些简单的小甜蜜对于孩子来说通通都是“幸福的感受”。
可“幸福的感受”就等同于“幸福感“吗?错!”幸福感”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幸福的感受”,更是一种能力,那种在平凡甚至有些艰难的生活环境中还能感受到幸福的能力。一样的社会大环境,幸福感强的孩子会体昧出更多的幸福快乐:同样的困境下,幸福感强的孩子会用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难题。
幸福感是天生的吗?心理学教授段鑫星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想让孩子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需要家长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这就像一盆娇弱而美丽的花朵,需要精心地浇灌、施肥和剪枝,需要家长用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用心培养,积累,让孩子一点点、一天天地感受。只有家长在孩子心里种下“幸福感”的种子,孩子才能收获幸福的能力。这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难道不是比学业有成更重要吗?幸福感,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父母们的幸福秘诀吧!
快乐是根本
爸爸:郑渊洁著名儿童作家
儿子:郑亚旗女儿:郑亚飞
我一向觉得,让孩子幸福快乐是一切的根本,抹杀孩子快乐的家长应该去做亲子鉴定,看看孩子是不是自个儿亲生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有着和成人一样的对于快乐、幸福的感知能力,甚至更加敏锐,不快乐的孩子肯定不会感到幸福。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应该是快乐的。
郑亚旗上幼儿园时,因为上课总和小朋友说话,被老师关了小黑屋,吓得回家直哭。我就再也没让他上幼儿园,因为孩子在那里不快乐。郑亚旗上小学,我会帮着他给老师写病假条,因为他在学校不快乐。回到家,郑亚旗也不干别的,就是玩。我一向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玩,接触新鲜的事物。据郑亚旗说,现在自己英语交流没有问题,就是和我一起看美国电影打下的底子。当然,孩子和孩子也有不同。我本来也不希望女儿郑亚飞进学校,但是她觉得上学很快乐,这导致她现在变成了一个好学生。无论哪一种,我都觉得挺好,因为孩子自己觉得快乐。
那些强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学习各种技能的做法绝对是剥夺孩子快乐的行为。这样做的家长缺乏远见,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弹尽粮绝,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届时年轻生产力越来越少,空缺的服务岗位变多,竞争变小。现在的小学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都是抢都抢不到的香饽饽了,根本没有就业问题。既然没有就业问题,在孩子小时候非逼他学他不爱学的,那不是犯傻吗?
好多家长觉得,孩子今天的不快乐,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这是不可能的,一个从小就不快乐的人,长大了还能幸福吗?这样的家长,没把孩子看作一个平等的、有尊严的人。这些家长首先应该去做亲子鉴定,要真不是亲生的,就可着劲逼孩子吧。
给孩子尝试、体验生活的自由
妈妈:双胞胎伊莲知名教子博客写手
女儿:团团圆圆
当我被问到我家孩子有没有幸福感的时候,内心忐忑不已,赶紧去问俩宝贝,她们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嗯,在这个家里,团团和圆圆享有的可不止是言论自由,基本上她们想尝试啥我都不拦着。
前些天,俩孩子忽然对煎荷包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乎姐俩呼吁,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行啊,我站边上看着火,团团先磕了一个鸡蛋,煎得乱七八糟,圆圆马上接过手来也煎了一个。本来说好了—人煎一个,可团团一时兴起又煎了一个,圆圆马上不依不饶也要再来。结果你一个我一个,那早上我们娘仨不得不吃了12个荷包蛋。
这都算好的了。想当初她们小时候做的那些事,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她们能听懂人话的时候,我就让她俩每天自己挑衣服穿。我先告诉她们今天几度,应该穿毛的还是棉的,然后一声令下,俩孩子奔向衣柜一通狂翻,等她俩穿完,基本上这屋就没法看了。再看俩孩子,没一件衣服穿对的。那时候,让她们自己动手,就意味着我要干更多的活儿,但几年之后的今天,只要我一声令下:”游泳去!”5分钟后,团团圆圆就能穿得利利索索的,_人背个小包站在门口等我了。
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动手体验,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内尽情自由发挥,这是我和老公的一贯原则。
我们俩都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是带着孩子出去旅游。每到一家宾馆,我和老公就会让团团、圆圆给前台打电话,问宾馆是否提供早餐、去景区玩怎么走最方便7刚开始,孩子红着脸,鼓足勇气拨通了电话,竟然忘词了,后来在我俩的帮助下,才完成了任务。现在我们带着团团,圆圆坐飞机,在哪里换登机牌,在哪里登机,行李怎么托运,这俩孩子都能搞定。
我欣慰吗?当然!她们是自由的,在这个家里很多事情都能做。就在昨晚,我还听到一番让我欣慰的对话。
团团:“圆圆,我18岁准备去旅行,不带爸妈的那种,你去不?”
圆圆:“去,不过咱没钱。”
团团和圆圆:”那咱们自己挣钱去!”
听着我就觉得踏实,我给她们发挥的空间,她们会发展出各种能力,这些都是幸福的资本。
学会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妈妈:深秋栗子人事主管
女儿:艾林7岁半
艾林刚上小学时,自己亲手挑了书包,上面有她最喜欢公主图案。可不到一个月,她又看上了同学的拉杆书包。我答应她:“等这个书包用坏了,可以买拉杆书包。”结果她哭了,最后她爸投降……
可没过多久,艾林回家跟我说:“我太喜欢同学的迷彩书包了,如果给我买了,我一辈子都不买新书包了。”看看这孩子,才7岁半,竟然说什么一辈子!
以后这一辈子,还指不定要眼馋多少别人的东西,这个世界总有数不尽的诱惑。俗话说,人比人,比死人。可幸福的人是不怕比的,因为他们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
我拉过她的书包:“我真喜欢你书包上这个小兜,好就好在上面有拉锁,这样里面装东西就不会丢。”艾林看了看,没说话。
“我喜欢你书包里这个隔离袋,这样书和作业本就可以分开放,找作业的时候很方便吧? ”艾林把写好的作业装到包里,说:“我—下就可以拿到作业。”
“真不错。哇!你这个大兜外面还有一个兜呀,这里你都放什么?”
“放餐具和水杯呀。”
“真不错,你的书包真好用。妈妈小时候要有这么个书包,美都美死了!关键是这个书包是你的,而同学的书包再好看、好用,也跟你没关系是不是?”艾林又不说话了,低头收拾书包。 我继续问她:“艾林,你说是奔驰车好,还是爸爸的车好?”
“当然是奔驰车好啦。”
“那咱们一家坐爸爸的车出去玩快不快乐?这种快乐和奔驰车有关系吗?”
“没关系。”艾林自己也举例子,“宫殿漂亮,可跟我们没关系。我们自己住的房子才是最好的。”
“对,艾林真聪明,我们自己有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天天为没有别人那样的书包不高兴,多不划算啊!”
艾林还告诉我,她的书包带背着不勒肩,很舒服。还有,书包蹭上灰,用湿抹布一擦就干净了……那天,她收拾完书包,把它端端正正地放到鞋柜上,之后我没问,她也没提那个迷彩书包。
在未来每天的生活点滴中,我都会让她更珍爱她拥有的,小到物质、大到感情。她不会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但她会是个”珍惜当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不幸福呢?
理性地接受自己的平庸
妈妈:陈小艳中学教师
儿子:薛宁14岁
我很清楚,我和孩子他爸属于五音不全、运动不行、画功不佳的“三不夫妇“,生不出啥文体天才,所以,我们一向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从不强迫他非有”特长”。他就是个平凡甚至平庸的孩子,但这挺好。
我这个宝贝儿子没什么运动细胞,可他就爱凑热闹,学校举行运动会,他报名参加1 500米。比赛那天,儿子跑在最后,才跑两圈就累得脸色发白,比赛结束后,他比别人整整慢了一圈。走出跑道,他沮丧地告诉我,他很难过,觉得丢脸了。
我告诉他,当你做一件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时,除了结果之外,不妨想想这个过程中你收获的东西。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在为你加油,大家都为你的坚持感动了。但是,如果你中途退场,才会真的没面子。经过我的开导,儿子坦然地接受,转脸就高兴地和同学们去玩了。
一天晚上,儿子一点睡意都没有,抓住我说,”我的画画水平太糟糕了。为什么陈雷就画得那么好呢?他画的铠甲勇士就跟漫画书里一样好。”
我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个人的人生篮子里都装着很多鸡蛋和石头,和别人比拼的时候,你如果总想拿自己篮子里的鸡蛋去碰对方的石头,那必输无疑。你要想想,陈雷不也很羡慕你会演小品吗?”
儿子又说:“可我很想像他那样画得一手好画。”
我说:“对于我们没有天赋的项目,只要你愿意练,画的老虎肯定就不是猫了。你可以到少年宫报名学画画,也可以自己临摹练习,还可以让陈雷教你。不管你选择哪种方式,妈妈都会支持你的。好吗7”
儿子应了声“好”,高兴地跑去睡觉了。
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权利,平凡的人也一样可以幸福。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天才,我们的孩子大都是平凡的孩子,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只要作父母的我们,接纳他的平庸,同时要让他们接纳自己:人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与其自卑或嫉妒,不如看看自己的优点,享受参与的过程,再找找“勤能补拙”的实际方法,这岂不更好?天长日久,这会变成一种思维,当孩子在社会上不断面对竞争和压力时,他不会埋怨自己,也不会羡慕他人,他会享受过程,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对方着想,不仅能让自己幸福,还能把幸福感传递到别人身上。
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每次去商场、超市、银行,只要有捐赠箱,我总会给女儿读捐赠箱上的文字,告诉她有很多人正需要帮助。不仅如此,我还会告诉她捐出来的钱是做什么用的,如果是捐献给贫困学生的,就给她找来贫困孩子的图片,让她看,引导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果你是他们,你会不会也很想得到帮助呢?”“言传”之后,我会拿出一角钱或一元钱递给女儿,让她放到捐赠箱里,告诉她:“爱心不在你捐了多少钱,而在你的心意。”慢慢地,女儿也形成了“习惯”,到后来再见到捐赠箱的时候,她都会停在那里看着我,然后一脸童真地说:”妈妈,我要帮助他们!”有的家长说,乞丐都是骗人的,我怎么能让孩子去被骗呢?但我觉得,同情和爱心是最值得珍惜的品质。我会提醒女儿有假乞丐,但也会告诉她:“仍然有很多人真的需要帮助,你可以自己做出判断,如果你觉得是真的,你就相信他、帮助他。”
有同理心,关爱他人
妈妈:叶前职员
女儿:蔓蔓8岁
女儿酷爱阅读,我给她买了很多杂志,但那些杂志看过之后就不会再看了,当废纸卖了又可惜,我就会让女儿把看过的杂志送给邻居小朋友,并且送的时候也有所选择,比如,将《奥特曼》《喜羊羊》送给男孩子,将《小公主》和《芭比》送给女孩子。
关爱和理解也要从身边做起。女儿小时候,经常一脸兴奋地把幼儿园的”美食”带回一点给我“尝尝”,有的时候包在纸里,有的时候干脆放在书包里,但我从不嫌弃,都会用水冲一冲,当着她的面高兴地吃进去,并且说:“谢谢蔓蔓想着妈妈!”当女儿和小伙伴有冲突时,我也会引导她:“如果你是她,可能也会有生气的感觉,你觉得呢?”这些,都让女儿从点滴里学会关心别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
虽然成绩只是中等,但女儿一向人缘极好,是同学们推选出的班干部。而且老师告诉我:“同学都特听你女儿的话。”我想这不是因为她有威严,而是因为她懂得考虑对方的感受。这,难道不是她一生的财富吗?
让孩子学会选择
妈妈:曾迎春亲子机构讲师亲子专栏作家
女儿:向雅晴,14岁
从女儿很小的时候起,我就让她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让她自己做决定、做选择。
雅晴小时候,我会有引导性地让她选择。去书店,看她在很多书籍之间犹豫不决时,我就会帮她挑选几本好书,然后问她:“这几本,你看你选哪一本?”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必须穿校服,但穿久了,女儿就不想穿了。这时,我会在她的两套校服上分别绣上梅花、小猫的图案,编上号,然后拿给她看:“今天,你想穿梅花校服还是小猫校服?”女儿欣喜地选择了梅花图案的校服。
女儿到了青春期,变得爱美了。我会放手让女儿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但前提是只能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次,女儿借我的支付宝在淘宝上买护肤品的原材料,然后自己调制成海藻泥面膜。我和女儿一起试用过后,效果确实不错,就对女儿提议说:“你借妈妈的钱,要想办法赚回来。你可以向别人推荐你的面膜,看看大家有没有兴趣。”结果,女儿自制的面膜在亲戚和同学中销路很好。不久,女儿又爱上了彩妆,经常帮同学挑选和推荐。我不拦着她,很多父母觉得这是“不正经的”。但我不觉得,这是女儿的选择,她的审美、交往能力都能从中得到提高,多好!
自主权不仅体现在物品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难过时的选择”。雅晴小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去郊外踏青,不知怎么,她一直噘着小嘴,一副不情愿的样子。我就告诉她:“你可以不去,那你就只能一个人留在家里:如果你选择去,那就开心地和我们一起去玩。”雅晴想了一会儿,决定高兴地去玩。过后不久,她和小伙伴一起打羽毛球,见对方不高兴,就说:“既然你已经选择出来打羽毛球,就要开心地打。”就因为这句话,小伙伴的妈妈直夸雅晴懂事。
在这个家里,女儿自由,百无禁忌。我从不期待女儿会变成什么样,健康快乐就好。给她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她的选择,她自然会感受到幸福的力量。
让孩子学点“没用”的东西
妈妈:莉莲外企职员
女儿:贝贝14岁
前几天,音乐人高晓松在微博上说了一句话,我举双手双脚赞成。他说:“人问我让孩子学琴吗7我说不一定学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房,生而为人岂不浪费?其实没几个孩子长大做大事。所以最需要最实用的教育是:如何在没能成功的人生里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度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这时候,那些’没用’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孩子长大不会痛苦失落,做父母的就成功了!”
我从没想过贝贝可以多么成功,但我从不担心,我知道她是知道怎么”生活”的孩子。
当别的孩子都在学奥数、英语,要不就是钢琴、舞蹈的时候,贝贝陪着姥姥看了个电视剧,看完了竟然要学刺绣。好家伙,现在的姑娘缝扣子都不用自己动手了,刺绣有什么用?一开始,我挺不愿意,孩子姥姥倒劝我:“刺绣挺好,静心,还打发时间。“打发时间?那叫浪费时间吧!不过我转念一想:能找出”浪费”时间的方法,生活才不无聊。
现在哪儿还找得到刺绣班啊,贝贝是跟着姥姥在老年大学里学的,是班上最用功的“小学生”。到了现在,一绣能绣—下午,我家的墙上挂满了她的作品。贝贝还喜欢做植物标本,我家所有有分量的书里面,夹的都是她采来的各种花和叶子。她会把这些贴成书签,做成小装饰画和卡片,是她历来“最受朋友欢迎的礼物”之一。贝贝小小年纪,还爱在厨房里摆弄,有时,为了“创作”一道新菜,她能从买菜开始,鼓捣整整大半天。有这工夫,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完两个补习班了。但我从不要求她,这样挺好,她从这些看似“没用”的爱好里,锻炼了注意力、动手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最重要的,她从点滴中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这些没有上补习班、看似浪费了的时间里,她却在不停地吸取营养,为以后漫长人生里更有质量地”浪费”生活做着准备。奥数、英语,只是学业的跳板,并不一定能让生活变得美好。而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其实却是平凡生活里的美丽真谛。
一个爱生活的孩子,有着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
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妈妈:李跃儿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创办“李跃儿巴学园”
孩子:“巴学园”的孩子们
儿童的幸福感,是指儿童能获得发展,他的身心是舒展的,自信、自由、有独立感。而自信和成就感,要靠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来获得。比如,一个会自己穿鞋的孩子,就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一个时刻等着别人来给自己穿鞋的孩子,他不会相信自己有这份能力,只能光脚等着,他不快乐的几率就比较大。
在和每个孩子相处中,我都会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壮壮砸坏了邻居的玻璃,壮壮的妈妈只是简单粗暴地指责了他,然后自己去交涉赔偿。这其实浪费了一次大好的教育机会。我建议她和壮壮讨论:“你为什么会砸坏李叔叔家的玻璃呢?”
壮壮说:“做游戏时不小心。”
妈妈打开窗户,让壮壮感受—下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你知道被砸的人会有什么感受吗?风会窜进家里,很冷。”
下一步,就是如何赔偿。妈妈和壮壮商量:“因为是你打破的玻璃,所以用你的零用钱来买块玻璃赔偿给叔叔,好吗?“
壮壮同意了,妈妈带壮壮去李叔叔家,先让壮壮道歉,再带着壮壮一起量了窗户的尺寸。然后母子俩就去了建材城,找到卖玻璃的地方,按照尺寸裁好玻璃,又买了玻璃胶和胶枪,让爸爸带着壮壮去给李叔叔装上。晚上回家,壮壮说“原来玻璃是这么装的呀!”
这个过程,比起单纯的指责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了解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学会对错误负责,学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孩子的成长中,有无数这样的机会,就看父母会不会把握。
辣妈点点:疯狂媳妇疯狂爱
文/本刊记者叶林
“点点,你红啦!网上那个穿着蓝色睡衣的妈妈是你吗?对,就是唱《忐忑》的那个……”接到大学好友雅楠打来的电话时,点点正在给女儿换尿不湿。她没有想太多,只是奇怪雅楠为何如此激动,“平时我就是这样嘛,只是这次拍下来传到空间里而已。”挂了电话,点点正欲打开电脑时,手机再次响起,“我当时就蒙了,是湖南卫视打来的,说是邀请我去参加节目!”
后来点点才知道,原来她模仿《忐忑》的视频网络点击率已达到上百万,随之而来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天后王菲以及姚晨等明星纷纷在微博上转发点点的《忐忑》视频。很快,她被网友冠以“辣妈”之名。
而网友的留言如洪水般涌来,有羡慕,有嫉妒,还有抓狂。“天啊,做她老公真幸福,天天不乐死才怪。”“要是有这样一个老婆,生活该多有乐趣。…真有这样一个女人,不崩溃,也得被折磨至死……”
一开始很多人只是把看点点的表演当做娱乐,而后转化为对她的学习和崇拜,因此点点也拥有了人数越来越多的粉丝群,她们大多是“80后”妈妈,或全职家庭主妇。这些妈妈们大多想从点点身上汲取一些经验:比如如何更好地经营家庭:怎样处理好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于是,点点的快乐和疯狂也开始成为一种”辣妈精神”,并逐渐传递给了更多的家庭。
娶个老婆是“疯子”
谈到和老公的相恋,点点颇显直率:“我胆子大,是我主动追的他,我喜欢他,想和他在一起,就会勇敢去追!”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点点爱唱爱闹的性格吸引了在一旁抽闷烟的男子腾夕。当时点点正张牙舞爪地模仿赵本山的一段小品,她搞怪夸张的声音和表情,让一向很少言笑的腾夕也大笑了起来。回忆起第一次见点点的场景,腾夕至今觉得好笑:“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疯狂的女孩,太闹了……”
当时18岁的点点,正准备去广东亚视演艺学院读书,腾夕却在沈阳工作,两人年龄相差甚远,但腾夕的踏实、稳重还是吸引了情窦初开的点点。而腾夕最大的顾虑是不能耽误点点的学习,于是两人因为相隔甚远而很少联系。
就在毕业前的一个晚上,点点无意中翻到腾夕的电话号码,便打给他。这时两人已三年没联系过,起初聊天都显得很不自然,最后还是点点捅开了窗户纸:”我说大哥,你还没结婚吧?”“是啊,没呢,太老了,没人要!”腾夕笑起来。点点不假思索地说:“那你跟我结得了!”没料到,腾夕倒一本正经了:“行啊,什么时候?”
一句玩笑,却在那晚让两人都无法入睡,一向不善表达的腾夕更是思来想去。而后,两人的联系开始增多,腾夕内向,点点话多,基本上是点点来找话题,营造气氛。几次通话下来,点点发现自己已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憨厚老实的男人。
可腾夕却“犹豫—了。有一次,点点和朋友聚会,正大说大笑时,腾夕突然拍着点点的肩膀非常郑重地问:”我问你一个事呗。”“嗯,你问。”点点很紧张的样子,所有人都安静了,以为有什么大事。”你家人有没有精神病史7万一咱俩结婚了,你可别遗传给我孩子啊!”大家先是一愣,紧接着爆发一阵欢笑声。
在一起时,两人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但点点总会想出一些“疯狂”的小招术来化解矛盾。一次,男友生气了,点点就早早地去腾夕车前守着。等到腾夕下班后,走到车前居然看到地上有一排用橡皮泥捏成的五颜六色的字:“你都这么老了,还生什么气7气死了不负责!”腾夕看着只能出现在卡通片里的场景哭笑不得,心里暖暖的,气也就消了。
婚后,点点更是把她的“疯狂”发扬光大,无论是外出还是朋友聚会,她都能把场子带热。一次,和腾夕的朋友吃饭,不等腾夕介绍,点点就自己先发言:“我是他媳妇,芳龄二十三,目前是专职保姆保镖保护伞……”看着点点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一番说明,朋友们先是有点受”惊吓”,接着便乐成一片。一旁的腾夕则异常淡定,要是点点哪天不疯狂,那才叫不正常呢!
但是点点也有让腾夕苦恼的时候。平时,她一旦看到某位明星摆着某种姿势唱歌很有趣,或者某段小品很好玩,无论周围有多少人,都会“人来疯”地表演起来。这些即兴“演出”总会让腾夕觉得“没面子”。
去年春节,点点全家和朋友去温泉度假村玩。在去大厅存包时,朋友们在前面,点点挽着老公的手走在最后,她突然唱起了京剧。当时大厅很安静,所有惊讶的目光顿时聚焦到腾夕身上,”别人肯定以为我牵着一疯子,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接着唱。”
“我经常说她在家演演就算了,可千万别让外人看到。”听到老公的“担心”,点点忍不住大笑,她有自己的理由:”女人在家就像个晴雨表,左右着这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现实生活中,男人的压力要比女人大,本来在外工作就很辛苦,一回家你板着脸,他也不会有好心情,如果每天都能看到一个乐呵呵的媳妇,心情自然也会好。”这点,腾夕倒是非常赞同。
疯狂妻子也温柔
点点刚毕业时曾经和同学一起谋划着创业,开一个话剧演出公司。但面对一份至爱的感情,她还是选择了婚姻。作为典型的毕婚族,在点点看来,女人幸福快乐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庭。
很多人婚后不懂得如何经营夫妻感情,也导致婚姻生活日渐枯燥无味,但点点却做得恰到好处。腾夕笑着说:“女人的快乐会传染给整个家,点点也不是刻意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你看着她快乐,自然就快乐。”
一次腾夕工作遭遇不顺,心情很差,到家后一声不吭。点点预感到有事,但询问过后,腾夕还是不说话,点点便没再追问,依旧和腾夕嬉皮笑脸,还做各种搞怪的动作逗他,直到腾夕重展笑颜,主动说出了自己遇到的烦恼。
闹归闹,作为妻子,点点还带给了腾夕很多的惊喜。就是这样一个爱说爱闹的女孩,竟然也把这个家料理得很好。一次,点点回了娘家,腾夕在家翻箱倒柜怎么都找不到格子衬衫,只好给点点打电话,没想到,点点马上说出衬衫在哪个柜子的第几格里。
点点怀孕期间,好友雅楠经常去点点家玩。中午时,两人正煮汤面吃,结果煮到一半,腾夕打电话说中午回家吃饭。挂了电话,点点就另起一个锅,重新给老公做。雅楠很不理解:“就凑合着吃一口呗,你现在还挺着大肚子,行动也不便。”但点点却解释说腾夕不爱吃汤面,只吃拌面,“他在外工作辛苦,吃的不好会影响工作的。”
点点一直很体谅腾夕:“他工作辛苦,为了让我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经常早出晚归。”所以腾夕回家后,点点都会边给他按摩边讲有趣的段子。做这些时,她从来都觉得理所应当:“他白天工作辛苦,精神压力大,我应该体谅他。”正因为有这样体贴的妻子和快乐的家庭氛围,只要不忙,腾夕总想第一时间回家。
“她平时看起来傻乎乎的,没心没肺,但遇到关键问题还是很明是非。”腾夕觉得用大智若愚形容点点一点都不为过。就在记者采访前,两人还在争吵。原因是全家刚从外地录完节目回沈阳,就被点点的朋友邀请一起吃晚饭,腾夕以太累为由拒绝了。不到一会儿,腾夕好友打电话,说要出去聚聚,他立马同意。点点却不高兴了:“你真自私,跟我同学聚就累,找自己朋友就不累?”两人争论过后,都不说话。没一会儿,点点便主动跑到老公身边:“你说,你错没?你快说,你错了!你错了!”接着腾夕故作委屈地低下头:”是,错在我多说话了!”
“每当我主动跑到他身边说这些时,就已经妥协了,只是换了一种给彼此都有面子的方式。”点点总结,“吵架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找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腾夕也有自己的原则:“她性子耿直,什么事都要跟你理论清楚,那就让她一口气说完。你不能激她,越激越来劲儿,但也不能老哄着,日子还很长,哄多了也就宠坏了。”
就在记者采访前的一天,腾夕还跟点点打趣道:“点点啊点点,你的事迹充分证明了,是金子总会发光。你看看你,都结婚生子了,还未被江湖遗忘。”几年前,点点因为这段感情和婚姻,放弃了挚爱的演艺事业,如今,她以辣妈的身份再次回到舞台,也让她格外珍惜。
面对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挑战,点点有着自己的想法,如果一直在家待着,夫妻间交流的话题会越来越少,甚至会影响两人的沟通。“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为了不跟社会脱节,和老公相处更融洽,更好地经营家庭。”
从家庭主妇到网络红人,点点即将开始不一样的人生,但在亲朋好友眼里,点点永远是那个疯狂、可爱的小女人。尽管她所享受的幸福最简单不过,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很难得到的快乐。就像点点自己坦言的那样:“我的快乐,你给我一个亿都不换。”
“貌似同居”的幸福
相恋三年,秦军和赵听终于准备为自己的恋爱之路画上句号,从此转向婚姻生活的新历程。新房是秦军家的一处老独居,房间不大,但是被这对准新人重新装修一番之后还是爱意十足的。
两边的家长原本都希望出钱给孩子买处新房,但秦军和赵昕执意住这处老房。一来不想让老人为自己的婚姻再破费,二来这儿离俩人公司都很近。新房装修好后,小两口下班没事就过去收拾收拾,时间久了周围的人还以为他俩是新搬过来的同居男女。
每每看到周围邻居打量的眼光,秦军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赵听倒是蛮喜欢这种被别人“误会”的感觉。随着家具电器逐渐置办全,秦军和赵听偶尔还在新房做顿简单晚饭,吃饱了一起去遛弯,然后再各自回家。
在这个同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的时代,这对小男女却依然恪守着传统的婚恋方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体会这种貌似”同居”的幸福。一进夏天,傍晚的天气已然闷热,赵昕和秦军看着周围散步的居民,赵听忽然意味深长地说:“要是咱俩都穿着睡衣出来,就更像‘同居’男女了吧?”秦军笑呵呵晃晃手里的背包,“谁穿着睡衣背着背包来遛弯呀?”不过说到睡衣,秦军意识到新家里似乎还缺了点什么。
这天趁着下班,秦军独自来到单位附近的一家红豆内衣店。说是内衣店,其实还有许多居家服,睡衣。照着未来老婆的身材,秦军选定了一款条纹和碎花结合的短袖裙,材质很柔软,而且样子很漂亮。想来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小区遛弯,赵听穿上都不跌份。
来到新房,赵昕正在厨房洗刷着新买的蒸锅,看到秦军拿出来的小睡裙,赵听喜欢得不得了,抢过来把卧室门一锁,就换上了。秦军先是一愣,然后就轻轻敲着门略带调情地说道:”咱们都要领证了,还背着我换衣服呀?”没过一会儿突然门开了,赵昕穿着粉嫩的睡裙,脸上还映着淡淡的绯红,拉起秦军的手说道:“今天咱们先遛弯,再吃饭!”
“为什么呀?我都饿了!”“不为什么,等天黑了别人就看不到我的新衣服了!”秦军傻呵呵地笑着跟在赵昕的后面走进小区花园,一对“貌似同居”的男女,女孩的新衣服背后还挂着一个全新的标签……
《婚姻与家庭·上半月》 20110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