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6|回复: 0

在灵魂中穿梭,于命运中激荡

发表于 2023-11-7 09:37: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小说《大河之魂》中的“魂”与“命”
出版日期:2023-11-07   A04版●文体   山西工人报  

薛景晗

初读《大河之魂》这部小说时略感跳脱,穿插的时间线与人物视角的变换难免为读者带来一丝不解,而读下去便会明白,小说的开头 “缘·源”给出了答案:全部的故事以“魂”与“命”串联。无论是“我”创新创业开拓壶口苹果的种植产业,还是张鸿业带领六村人民争取壶口拉船权的激荡岁月以及每一章“叙”中对于后代生命由生而死的娓娓诉说,都是由“一团魂”作为视角而引领。“魂”带领着大河边的人与生活抗争、与“命”抗争,大河将人圈在囹圄,却激发着人汹涌的斗志,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被这团“魂”挈带着、裹挟着向前走去,最终归入河中。

“魂”是什么?是黄河的魂,是壶口的魂,是六村人从古至今的魂。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对“魂”异常着迷。张鸿业想要铸造六村人的魂,就必须承载着大河赋予人民的命运之重,成为后世子孙提振精神的旗帜;玉秀沿着丈夫二毛死去的魂支撑全家,悲痛无法将一个坚毅的女性打败,“世界上有多少男人,就有多少女人”成为点醒六村女性的当头棒喝;“叙:爱不会丢失”中的“我”是循着一抹记忆中的魂延续、苟且着余生;“叙:为爱守望”中的“我”已经将大河的魂熔铸于血肉中,将死亡看作“披挂一新”的未知征程……大河沿途,人一茬茬地生,又一茬茬地死,老灵魂融入新灵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用轻盈与沉重并存的笔触穿越了历史的尘埃,由“魂”及人地展现出盘错于大河之上的生命的复杂情感,沉吟着命运、抗争与爱的永恒主题。

“命”是书中人物反复提及的主题,像是无可奈何的叹息,也像是社会生存的法则:无论遇到怎样的世情冷暖、伤痛创伤,“这就是命”好似人唯一能够安慰自我的锦囊妙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将这些人称为中国的脊梁,张鸿业是这样,玉秀是这样,建立苹果文化园的“我”也是这样。面对混乱迷茫时,张鸿业将另一个远离大河的世界想象成另一个“圈”,祖祖辈辈以来是大河养育着他们,却也是大河“圈”住了他们,让六村人的命运无处可躲,无路可走。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打破这个圈子:建立规矩框架、斗争贪官污吏……湍急的河流给他挑战、给他责任,也给了他破除蒙昧的勇气;玉秀在丈夫去世的绝望中汇入大河,却犹如一场倾盆的大雨汇入江海,让女性的力量迸发出同样的汹涌激昂。

在灵魂中穿梭,于命运里激荡,《大河之魂》为我们带来了一部有关命运、抗争与爱的序曲。作者时而铿锵、时而灵巧地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记忆,如同壶口瀑布一般浩荡澎湃,如岸边黄土岩石一般坚硬沉凝。这分记忆是一缕缕“魂”铸造的,更是一条条“命”拧成的,写河就是写人,就如结尾“缘·圆”中写道,“一片广阔的黄。肉身般黄,泥土般黄,一个发光点在大河中央不停闪烁,在移动,在驻守”。这是大河人的命运,更是大河人的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