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讲好灌溉工程遗产新故事
一渠清水,串联古今。
11月4日,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34处。
人类自古依河而兴、伴水而居,兴水利、除水害历来都是大事。我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范围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灌溉和农耕同样源远流长——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都江堰,就被作家余秋雨形容为“解读中华文明的钥匙”。它历经2200多年时光,仍在润泽万亩良田,其设计之精巧、理念之先进,令人叹为观止。
水利遗产是劳动智慧的源头活水。新入选的4处灌溉工程,无不深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之道,“入遗”可谓实至名归:七门堰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形成强大的调蓄机制;洪泽古灌区地处淮河下游低洼地带,将防洪和灌溉功能有效结合;霍泉灌溉工程就地取材、引泉自流灌溉,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农业水源;白霓古堰独创泄洪排沙底孔,使堰体运行千年而不淤废。
水利遗产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继续泽被后世。比如,一些工程经受了漫长的历史考验,就得益于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霍泉灌溉工程的重要产物“霍泉水法”,解决的正是基层管理中的用水分配公平问题,仍有其现实意义。再如,水利遗产折射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丰富而独特的区域文化,以及庙宇、碑刻等文物遗存,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科学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与古为新是最好的传承。佛山依托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积极筹备建设桑园围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桂林专门出台文件保护和活化灵渠,助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宁波它山堰、龙游姜席堰发挥品牌效应,为灌区农产品赋能增值;高邮灌区先行先试“数字孪生灌区”,千年治水智慧与现代科技齐飞……激活水利遗产的“一池春水”,就是要见诸日常生活,成为“活着的博物馆”“流动的教科书”,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从中受益,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和历史自信。
“是遗产,更是一种生产力。”平衡继承和发展,协调保护和利用,分清“可变”与“不变”,曾于时间深处滋养平畴沃野的水利遗产,才能“淌”出新路、生生不息。(高维) |
|